花蓮南安部落布農族:有機田大地的永續傳唱

中南區圓夢寫手/江雅婷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簡稱慈心基金會)」自西元1997年成立至今,對於有機農業的推廣一直不遺餘力,其中得力於「里仁」事業體系所結緣的廣大農友、消費者、廠商三方支持下的盈餘所得,朝向多角化的永續經營規劃,與政府、非營利組織合作,一步步實現「光復大地,淨化人心」的理想。

西元2014年更參與執行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部落水稻生態有機農業輔導暨培訓計劃」,本次有幸採訪到花蓮縣壽豐鄉平和國小校長李思明先生,同時也是慈心基金會南安部落專案協同主持人,平日李校長帶領學校師生參與有機食農教育課程及戶外體驗活動,假日則當起熱心義工協助農友們。

「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進戶外,透過五感體驗而扎根生命教育意義的理念」。李校長堅定地傳達了使命感,也透過推廣者的角度,提及有機農業的內涵及附加價值,如:友善土地耕作農法經營管理、生態保育概念,使幾近絕跡的「菊池氏細鯽」悠游田間;不噴灑農藥,農友身體更健康,這些都是金錢無法估算的。

【附圖一】
分布於台灣北部及東部溪流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又稱台灣細鯽。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南安部落布農族舊時母語稱Namukang(那麼剛),意思為赭土,後稱南安。部落位於花蓮縣卓溪鄉,也是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東部入口,園區設有南安遊客中心。農友長期定居於此,早期以打獵為生,後以水稻為主要生產作物,也種植黑豆等豆類、柑橘水果,及少數雜糧作物,採慣行農耕方式。

初期之時,提倡轉作有機何嘗容易?慈心基金會耐心地面對面溝通建立默契,除了傳授有機耕作技術,也一一說明後續收購及配套措施,並同時維護農友們權益,並協助問題釐清及評估,減輕轉型的陣痛期及虧損。部分農友先知的參與,本於對土地的熱愛,而非考慮眼前不便及效益,大大鼓舞了推廣團隊上下。

【附圖二】
農友聆聽生態專家-林青峰老師 解說與參與田野調查。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在推行有機稻計畫的過程,我們是以陪伴互助的角度,支持並尊重布農族傳統精神。」李校長熱切地談到參與的心得,讓農友感受到的是慈心基金會同樣熱愛這塊土地,一起努力為有機永續農業而奮鬥,樂見的是在過程中建立互信,也有更多農友受到感召,願意投身參與,也展現傳承布農族的農耕文化的信念。

如此,漸漸看到了成效,至104年第二期稻作農友已增至10位,面積也達近13公頃,佔南安部落土地約3分之1比例。布農族村民重新找回小時候美妙的印象,更引以自豪那蜻蜓飛舞、魚兒悠游清澈無雜質水田的場景,朝向永續性的有機農業村方向前進,讓前來的遊客除了讚嘆,更不再聞到充滿農藥味的田地。

【附圖三】
示範田管理農戶-賴天賜 農友,慶祝有機水稻大豐收。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李校長也特別分享兩位農友轉作有機的感動故事,分別是林瑞花女士(阿力媽媽)及布農族頭目賴金德。阿力媽媽曾說:「只要經手的土地都要變有機。」更是第一位將自身所有耕作土地都加入有機的農友;頭目賴金德則與其夫人凝聚部落農友向心力,更曾在插秧期間連續一週睡在堤防邊守田,防止水鴨破壞秧苗。

【附圖四】
阿力媽媽(右)與志工一起開心比YA! (取自慈心基金會FB官網)
【附圖五】
南安部落頭目-賴金德第三次「追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原本脆弱的砂質土壤結構改變了,有機肥減輕土地的負擔;稻米品質提升,產業擴增、品種更優良,這些都是轉作有機帶來的益處。」李校長欣慰地表示。南安部落也試辦遊客體驗,像是與鄰近的國立東華大學合作的援農體驗活動,學生志工幫忙拔除雜草、農民則解說農田及有機稻米相關知識,反應皆相當良好,未來也考慮規劃套裝行程,讓一般遊客前來參訪。

【附圖六】
平和國小-李思明 校長彎腰(左一),與熱心的義工們一起拔除雜草。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受到來自中央山脈拉庫拉庫溪所灌溉的第一畝田祝福、天籟八部合音的禮讚,

及舉辦小米收穫祭與眾人分享喜悅,南安部落社區歡喜收割「玉山瓦拉米」,銀川永續農場協助輔導產銷,並由玉山銀行全數收購,規模逐漸向外擴展與多元化經營。生產成效及推廣效益將繼續壯大,全面性有機農業村發展將更穩固。

【附圖七】
體驗割稻,歡喜收割。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附圖八】
南安部落布農族收穫祭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1則留言 追加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