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賽局理論(Game Theory)」、「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在這知識爆炸的時代,日常接觸到的資訊隨時都帶有許多專有名詞,生而為人的我們總是免不了求知的衝動,但礙於一天只有24小時,對於有興趣的事情我們總希望有篇文章,能深入淺出的帶領我們學習,而如何找出一篇能讓我們快速吸收更多知識的科普文章,甚或寫出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我們可以先從認識科普文章開始。
在網路普及的年代,快速有效的學習已漸漸變成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而科普文章就是利用系統性、目的性、主題明確的方式,將複雜艱深的概念轉化成日常語言,讓學習者能更容易吸收新知,近年來跨領域學習已成這個世代的新議題,例如:智慧手環是生物醫學與電機工程的結合、數據分析來自統計學與資訊工程、語音辨識更是跨足各領域,為了要有效率的將各領域的知識傳遞給不同人才,一個有系統性、目的導向的筆記(、文章或書籍)需求不減反增,所以學習當個科普文章的撰寫者,不但能讓自己更有效率的整理自身所學,更能拓展已奠定好的知識基礎。以下提供幾個撰寫科普文章的重點:
- 讓讀者所見略同 – 主題設定及觀眾選擇
一個科普文章的內容撰寫,首要注意的是文章需要緊切主題,避免延伸出過多令讀者難以理解或誤解的名詞,而運用哪些方式來說明主題,就要考量到讀者背景。
舉例來說,要撰寫「探討基地台優化方法」或是「圖論在通訊領域的應用」,在文章內容中寫到「在考慮一個區域的基地台優化時,依據四色定理(four color theorem),假定 G:(BaseStation, Relation)只要是平面圖(Planar Graph),則只需要四組PCI (Physical Cell Identity),我們就可以完成此區域的基地台的佈建。」則這樣的文章,就會侷限在提供給具有數學與通訊相關背景的讀者,其原因在於:(1)使用過多專有名詞及符號(2)敘述方式過於精簡。
- 擅用生活語言 – 讓專業名詞淺顯易懂
如果文章中無法避免使用專有名詞或符號,那就應當適時的補充說明,除了可以利用圖片輔助讀者理解,也可利用生活語言說明,例如:「在考慮一個區域的基地台優化時,依據四色定理(four color theorem),只需要四組PCI (Physical Cell Identity),我們就可以完成此區域的基地台的佈建。其中的四色定理就是,如果要在拼圖上著色,且相鄰的拼圖片不使用相同顏色,則至少需要四個顏色。……」,相較於嚴謹但生硬的說明:「對於任一平面圖,如果著色須符合共邊界的區塊不使用相同顏色,則至少需要四種顏色。」,我們應採用讓讀者想像的到說明方式,避免掉入科學家或專業人士的精簡說明思維。
- 引人入勝 – 寫出一篇故事而不是論文
閱讀科普文章的讀者,多半是對於此文章闡述的領域不熟悉,或希望藉由文章能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了解未知的領域;撰寫科普文章的作者,也希望將自身所學分享給更多讀者,更希望能激發出讀者興趣,所以科普文章的說明方式,應當用更有趣的方式「說故事」,而不是用文謅謅的方式講述難以下嚥的道理。例如要講述圖形理論的應用,我們可以用輕鬆的講述方式:「人們對於圖的解讀及記憶往往快於文字,但圖形理論是在說什麼呢?是在說我們小時候看的漫畫嗎?還是在講不同畫風的圖形呢?其實….」
以上三個重點,是不是讓你對科普文章有初步的認識了呢?不妨閱讀幾篇科普文章,接著嘗試寫出屬於自己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吧!
趙彥丞(彼德)
用活潑的文字表達帶著數字說話,讓科普教材變得有趣。曾任補習班專任教師、私人家教、國科會跨國數學教材研究人員。
教學專長:教案編輯撰寫、科普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