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獲得人物專訪專文前,不可忽略的是如何與人建立「快速」且「深」的連結,若只是攜帶問題前往採訪,效果必然不佳。
所謂「見面三分情」,於是要善加利用見面後的優勢,可以從觀察對方所攜帶的周身物品談起,使彼此有一基礎的互動,也會使彼此對彼此產生高度的興趣與好奇,使訪談更加順利。
過往的人物描寫技巧,不外乎人物的外型、性格、學業或功成名就等內容,但諸如此類的文稿乏人問津,讀者彷彿閱讀一面試的人物簡歷,無法留下深刻印象。而是有企圖心的記者們,在人物專訪前,必然做了大量的功課,以及「鎖定」描寫的「主軸」。
訪談前有了主軸後,訪談過程就能夠聚焦在其上,因而產生出一篇言之有物、與眾不同的專訪。這才能算是一篇好的人物專訪。
透過由房慧貞記者對侯孝賢導演的人物專訪,我們可以看見一篇極具水準的專訪是如何練成,以及帶來的漣漪效果。在此部分也可以聊聊房慧貞的書寫功力,若有志走向文學之路的人,那一定得看看她的作品了。
而倘若你也明白一個人的面向有千種百種,或不只一種,那麼你就得以更加認同所謂的人物專訪,並非個人的大雜燴,「專」便就是專一之意,找尋一個切入角度,使人活化眼前,便是人物專訪的最大目的了。
專訪所找尋的對象,往往以名人與明星居多,過往的紀錄者偏向從事「造神運動」,企圖找尋其與常人不同之處,以凸顯他們功成名就的合理性;隨著時代的變化,傳記多如牛毛,民眾麻木,以及社會階級化、厭世代、貧富差距與成就對立等現況的產生,樂觀且總是希望社會能朝向美好走去的文學家與記者們,開始從這些所謂過得好的人身上找尋平凡之處,透過平凡,累積不凡,使眾人更有自信與能力,並有著力點可以效仿,以此方式激勵人心,這也是現代人物專訪之所以得以成書,並發行順暢之因。
最後,不同的書寫對象,紀錄者應有不同的書寫方向與企圖心,而最終能達成書寫對象與讀者的雙贏,便是紀錄者這人際之間的橋樑工作裡最大的成就感了。
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
社工師、社工督導、輔導老師、作文老師,嘗試了多種工作以後,發現讓其他人也喜歡寫作,透過寫作進行抒發,是最熱愛的工作了。
曾經結合論文出本一本書籍;不定期在臉書上分享生活所見,臉友給讚數往往能破50,而那些因為文字而產生的感動的留言,則是人生中極大的成就感了。 目前在積極找尋新竹的租屋處,好開啟作文家教與作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