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許博涵
狄更斯《雙城記》中有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這句話來形容受新冠疫情侵擾的現在再適合不過!面對疫情,整個世界的運作都大幅改變,過去習以為常的跨國旅遊,如今變成奢侈的想法。當大家的移動限縮了,全球經濟也呈衰退趨勢,工作機會隨之減少,進而讓不少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然而,另一方面,疫情也讓大家看到許多新興商機,電商、物流、外送產業的營收在這一波疫情之下反而逆勢成長,人們對於未來世界似乎又有不同的想像。
在被疫情籠罩的現在,我選擇介紹這本書,是希望能帶給所有對未來感到迷惘、困惑的人一絲曙光。《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出版於2004年,因為銷售成績佳,2020年又改版重新發售。但即便是17年前的書,裡面提到的價值觀放到現在來看仍然適用,不論是面對職場心態上的調整,又或者是身為領導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些都是當代年輕人所需要的提點。
依照哈佛商學院的傳統,每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教授們都會在台上分享一個故事,也許是親身經歷,又或者是從其他人身上悟出的道理,並透過這些故事傳達出對學生們未來的期許,包含「重新定義什麼叫完美」、「別被一時的高薪誘惑,而忘了原本的目標」、「別讓刻板印象影響你的決策」。本書作者是哈佛MBA的學生戴西‧魏德蔓,提到哈佛大學,大家可能都以為哈佛的學生是天之驕子,念了這等名校,進入職場一定會一帆風順、毫無阻礙。但是從作者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在面臨畢業的時刻,他對於求職的徬徨與不安與一般人並無不同,但教授們的最後一堂課讓他深獲感動,因此他決定用文字紀錄下這些精采的內容,本書也圍繞著15教授的故事所展開。
在15個故事中,其中我對印度籍翟庫馬教授所分享的故事最感震撼。他是一個熱愛挑戰高山的人,1966年夏天,他與一名好友到喜馬拉雅山挑戰七千三百公尺的高峰,並在下山過程中遭遇劫難。在他性命垂危之時,拯救他脫離困險境,是他過去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個人強大的意志力。在他獲救後,他也不忘所有在過程中所有幫助他的人,當時他受到偏僻小村莊的幫助,爾後也向外界募款,在當地蓋了學校,即便教授後來移民到美國,每年他依然持續持續地為該校籌備資金。翟庫馬教授用他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個人的成功,背後需要很多人的支持,也存在著很多好運。成功後也別忘了要努力回饋曾經拉自己一把的人。
推薦大家在閱讀這本書,除了了解頂尖專業人士的處世之道,也可以幫助自己傾聽內心的聲音,堅定意志,從而向未來大步邁進!

輸入優惠代碼cowrite30可享82折優惠喔!!!
書評作者
許博涵
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搞怪少女,喜歡健身、喜歡看現場喜劇,也喜歡所有新奇的事物,在應該要成熟的年紀,卻有一顆長不大的心。性格是明確的急驚風,不論是工作或是日常生活都喜歡有效率地達成目標,但也很容易提前焦慮,因此獲封「緊張大師」稱號。
享受寫作帶給我的成就感,但產出速度慢,作品仍持續累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