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圓夢寫手/蘇亞雯
想想人為何要旅行?是為了放鬆、為了逃離現況、或是為了在地參與進而增長見聞呢?
認識以立國際志工,是因為四年前的電視報導,當時開始思考旅行也許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與體驗,也因此在三年前為了找尋人生另外一個目標,讓工作及生活獲得一個緩衝便選擇獨自參加以立國際舉辦的「內蒙古植樹」志工旅行。
出團前的行前說明會,透過創辦人陳聖凱的介紹,第一次聽到何謂「社會企業」,並發覺原來工作與生活可以用非主流的方式經營。當天安排時間寫一封信函給「自己」,直到整個志工服務結束,才會在不確定的時間點收到信函。今日回想起來,它就像給我堅信的力量,期盼因為這段旅程能有所改變,完成我的夢想。
過去總認為深度旅行不外乎是自助旅行,或是參加特殊的旅遊團,花不少的金錢與天數才能真正慢下腳步,融入當地。而國際志工是近年思考後的另一種選擇,在特定地點給予實際的協助,提供階段性任務,進而對當地有長期的幫助或成果,同時透過行程計劃自己也有了更多省思,甚至可以改變未來人生的選擇。
為什麼要參加植樹志工?
當時的我失去與人互動的熱情,以立國際志工的「蒙芽之夏」計劃是以勞力服務為主,單方面覺得不用與人有太多對話,只要種植樹苗,抱持養成大樹著期待即可。再加上近年體認到環境被嚴重污染,影響到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重視議題,希望可盡一己之力,成為推動及改善的分享者。
然而,當我跟朋友訴說這個想法時,得到回饋卻是「難道在台灣無法盡一點心力嗎?」這句話點醒了我,當你以為參加國際志工看似是付出時,但卻忽略更深沉的意義,真正你要的是什麼?
從行前說明會的相見歡上得知,多數人參加都是抱持著到蒙古國的特別期待,事實上內蒙古乃中國領域,整個志工服務地點在多倫,計劃是協助漠化地區小區域的植樹。想不到大家對地點的誤會,陰錯陽差造就了這次旅程。
第一天到北京機場時,只看到灰濛濛的天,看不到對街的建築。到目的地後因天候不佳因素,超時的路程,造就出即將斷糧的危機。路途中為解決生理問題,也見識到那些沒有門的茅厠。另外,畢業踏入職場後,就很少與學生團體多天日相處,這次約三~四天的勞動服務,會不定期更換伙伴,其中有一天是與在學學生成為伙伴,正當我努力挖著要植樹的坑洞時,一個學生偷偷問我:「妳們都好有力氣喔!是因為在上班的關係嗎?」
在那一刻,感受到不同年齡層的觀點差異性與生活歷程。
每天晚上會安排分享時間,必須在整個團隊面前道出自己的體會與觀感,一次又一次的互動,加深彼此的認識與省思自身的收獲,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開放性的自我療癒。
時至今日已經三年了,給自己的一封信,就如同許願訂單,寫下:
一、順利在宜蘭置產。
二、轉換工作環境。
三、精進學習。
相關內容,事實上也正慢慢實現,同年,在宜蘭買了房子,開始不同目標。而今年九月自己也即將離開工作多年的職場,實踐更接近自然的生活理念。我相信一切都會成真,也準備好了,期待改變,接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