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樓創辦人王維剛專訪:在外租屋,也是對「家」的 一種想像

北區圓夢寫手/李映瑜

對於每個剛搬到台北的人,都需要一個棲身之處,而台北多數提供的租房型態都是單人套房。也許你對「城市」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一個3~5坪的空間裡獨居;回家,面對電腦、手機螢幕吃飯,試圖在社群媒體中尋找與他人的共鳴。那麼,玖樓就給了我們對家的另一種想像。

創辦人王維剛最初有感於租屋市場的不平衡,高額租金將年輕租屋者驅趕至都市外圍,亦或是寄居在環境安全皆不佳的分租小房,於是玖樓的共居公寓雛形逐漸形成。實驗性先租下一間公寓,還沒開始改造就先徵室友,一起規劃未來的家的模樣。並刻意將房間設計較小,可用的公共空間較大,同時加上開放式廚房與客廳,讓人們有更多的互動空間。更重要的是,公共空間可出租給其他人辦講座、派對等等,收入則回饋到室友的房租。

但這可不是你有錢就能住的。首先,你必須寫下對家的期望,並且附上自傳、履歷、作品集,入選之後還要經過一關面試。居住者的組成還會針對相互間的職業、屬性等來做評估,讓室友彼此之間有更多相互交流的空間。

與傳統出租物件相比,一間房有5組房客在考慮就算很多;而玖樓的一間房間竟然會有多達百封的申請信。 王維綱說:「其實台灣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以較低的價格出租房屋給有需要的人,但是在法規上卻非常麻煩,需要耗費許多精力與成本,導致持有閒置地產的人寧願將房屋空著也不願出租,造成社會上的一種浪費。」

玖樓在經過報章雜誌的報導後,有許多房東主動聯絡,希望能合作,一起解決「有房住不起,有人沒房住」的問題。未來還會考慮推出青年伴老人計畫,世代之間互相照顧,解決老人獨居的問題,租金不再是第一個考量點,而是你對「家」的想像是什麼?

每當想起下班一回家面對電腦螢幕,用打字所聯繫的情感格外的脆弱,於是就更希望有來自不同領域的室友,可以在下班後互相分享工作上的喜悅與困難。再將碰撞後產生的有趣點子,應用到自己的領域上;而出租公共空間給其他人辦講座的話,自己有興趣的也能參加,更可以認識新朋友,一舉數得。家,不再是關起門來的完全私密空間,而是既保有個人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半開放式場域,很期待在「家」的想像中有更多火花出現。

你準備好重新回「家」了嗎?

附圖一

廣告

1則留言 追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