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真好,吉貝耍的阿立母祝福小旅行

南區圓夢寫手/曾畹鈞

我是誰?或許有人一輩子都在追尋著這意義,也或許早已各有定見。但是,深藏在生命底蘊的族群、文化、歷史等淵源,有些人,有時候,是輕易的理所當然,有些人,卻是必須努力爭取,重建認同的。

移民是臺灣文化匯流的源頭之一,但是這樣多元的背景,依然不免出現族群文化邊緣化的作用。幸好,在族群相互尊重與文化包容逐漸被重視的今日,有些彷彿曾經蒸發的族群終於開始有昂首展現自我的機會,只是,往往不容易持續性的全面發展,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另類觀光的包裝,例如原住民族祭典的再現,一不留神就成了旅遊動態景點,既讓原住民族感受不被尊重,甚至破壞了儀式的莊嚴與神聖性,也不容易讓文化傳承適度交流。

然而,相互瞭解卻也是交流與尊重的開始。因此,東山吉貝耍阿立母的祝福小旅行想帶你穿梭過去現在,用心認識臺南的原住民族文化。阿立母是西拉雅人的信仰,西拉雅族是臺灣平埔族群的其中一族,四百年前就已經住在台南到屏東間的平原地區。

圖一

吉貝耍是東河村的古地名,位於臺南市東山區,西拉雅(Siraya)語稱為 Kabua-sua,是「木棉」的意思,所以,吉貝耍也稱為木棉的部落。這裡曾經經歷荷蘭、清朝、日本與民國等不同政權的交疊治理,以及長期且強勢的漢文化交融,一度像是凋萎的花朵,原有的族群文化黯然消隱。這一路的滄桑,透過藝術家的生花妙筆轉化為木板椅畫,讓來訪的遊客或是在地的族人,可以坐著休憩漫談聊聊今昔,也可以看看木版畫裡透過意象傳遞著每一次政權交遞對於在地族群文化的深刻影響。耳裡響起吉貝耍工作室段洪坤(Alak Akatuang)老師幽默解說其中意涵與歷史的對應,心中其實是有些惆悵的,不同族群的相遇不就像是生活上認識不同的人一般嗎?為什麼就是必須上演強凌弱的劇情,似乎相親相愛總是個需要被實踐的夢想!

幸好,在各方的努力下,現在的吉貝耍就像是個自然的西拉雅教室,沒有圍牆,沒有課本,只有隨處可見述說著歷史的陶板畫故事牆,還有隨時可以偶遇熱情的部落族人,邀你大樹下乘涼閒聊數語,聽聞著部落軼聞趣事,來這走走,彷彿間好像自己也是西拉雅族人,輕鬆自在漫步其間。

圖二

尤其在入口意象及裝置藝術等規劃建置完成後,即使你從未來過吉貝耍,只要順著鄉間小路徜徉期間,每一個轉角總會有著不期然的指引帶你選擇,向左走,向右走。有時候,你會遇見各方角落鎮守部落安全的公廨,有時候,你會驚艷發現優雅農夫藝術團隊以西拉雅信仰文化為主軸,透過與耆老訪談探尋部落故事所建置的藝術作品。每一次停駐都能讓你從心細細感受與認識西拉雅。

圖三

如果,你想更深刻體驗部落生活與文化,除了可以帶著尊重多元文化的心,虔敬的在大公廨體會向阿立母訴願邀請祝福,以檳榔立禱,在檳榔上點上米酒,再口含米酒向祭壇前後噴酒的「三向」儀式外。一定也不能錯過每年農曆9月4日及5日的夜祭和孝海。夜祭是西拉雅族人答謝祖靈照顧的一系列儀式,在《諸羅縣誌》的《番俗》中曾有詳細的記載。即使歷經物換星移,世事已多所變化,吉貝耍至今依然保存著謝祖靈的宗教儀式,而且於1998年開始對外舉辦相關文化祭典。其實在這趟阿立母的祝福小旅行結束前,大夥都在檳榔哥米酒弟的部落信箱裡寄出了簽署自己的西拉雅名的明信片,邀請朋友一起在夜祭時再次到訪吉貝耍,打破因為不瞭解衍生的神秘,身歷其境透過「拜豬」、「牽曲」等儀式認識臺南的原住民族文化。

圖四

到訪吉貝耍有種小時候回到外婆家過暑假的感覺,街弄巷道間滿是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氛圍,問路店的阿姨親切的用著台語指引一時間迷失的空間感,段洪坤老師用著幽默的口吻述說的族裡歷經不同政權的壓抑,木板椅畫上的意向,例如黯然的眼神,帶著傷痕的烏秋等,靜靜的停駐在村落裡的角落呼應著。正當身心因此而有著諸多感嘆之際,冰涼的木棉花茶和充滿田間野趣的風味伴工菜安撫了飢腸轆轆的胃,也將昔日為了感謝左鄰右舍協助農忙的溫暖,悄悄留了下來。

其實同聚於臺灣,任何一個族群都像是鄰居的不同家戶,或許有先來後到,但是一起的緣分卻是難得的,應該真心感謝。認識你真好,是離開吉貝耍時,回望入口意象-插著擇蘭的祀壺時,心中迴盪的心情。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