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圓夢寫手/邱于真
一生當中,我們曾走過的路,都從各種大大小小的決定之中,畫出新的地圖。但在資訊過剩、選項過多的現代社會裡,要做出一個符合心理需求的選擇,除了確認出自己喜歡的之外,去除各種選擇干擾也是一種方法。
在歌唱大賽中,「盲選」幫我們除去各種干擾的變因,而旅行一樣也能透過「盲旅」,來一趟擁抱生命的選擇。
「做想做的事情」、「創業」這些詞彙在新世代看來都不陌生,而九位廣告系畢業生的團隊,他們想的是如何結合兩者並且開花結果。從旅行主題、東南亞議題、共食等等主題,到最後選擇將旅行加入百貨公司福袋的概念,使用「未知」這個主軸與其他競爭品牌做出差異性。
團隊發現,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上百個決定,但是「盲旅」,可以幫助大家做一個「不必再做決定」的選擇。根據「七三理論」,設計出讓旅人感受70%的輕鬆自在,和30%的未知挑戰設計行程。
【挑戰,為旅程中創造了更多回憶】
除了吸引無暇規劃行程的參與者,更是為樂於挑戰的旅人設計一份未知的作業。「盲旅」團隊利用心理測驗,為旅人們做行程的分類,選擇適合不同性格的特製旅程,幫助參與者創造挑戰的機會。
參與訪談的旅人曾提起,參加「盲旅」活動中有時會出現令自己感到意外、皺眉的情況,例如:活動測驗當中表明自己非常害怕昆蟲或黑暗,但行程卻出現各種挑戰自己的行程。然而,受訪者雖然口中說著這些情境,臉上卻露出燦爛笑容,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當下即明白─「這趟旅程為她擁抱了一次自己不曾面對的恐懼。」
為了讓觸角深入不同於一般的景點,當中的部分線路深入偏鄉並且進行深蹲計畫,請當地單位的引介人,帶領著夥伴認識當地店家,進行溝通與合作。由團隊成員介紹「盲旅」概念,經過數次交涉,店家充分理解後開始配合活動。
「盲旅」在與行程供應商討論的過程當中,必須向對方說明「盲旅」的消費者與一般遊客的相異之處。除了協助旅人篩選行程,更重要的是,也為店家與景點篩選了更樂於接受一切的旅人,一來一往之間創造一趟雙方都受益的互動。
【願意放下成見,享受未知】
「願意」是心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也是「盲旅」團隊心目中希望參與者發揮的特質。從參與者的體驗來說,行程當中引發的「願意」,或許不是來自本身主動積極的嘗試,而是因為願意接受這趟旅行幫自己開的一扇門,所以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因為願意嘗試被帶往一條新的道路,所以能夠畫出心中新的地圖。因為願意暫時把過度分析的腦袋關起來,所以成為擁抱未知的旅人。
從指定的置物櫃當中拿出任務包的那一刻,都是一次新的「願意」,接受著「盲旅」團隊所設計的新指令,開啟認識未知為自己帶來的各種可能。
沒想到會和認識不到一天的人成為好朋友,沒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和這麼多昆蟲相處一天,沒想到能夠笑著擁抱自己的崩潰,各種「沒想到」因為「願意」而產生,滿滿的感動也充滿心中。
【旅行,用未知擁抱生命】
長期來說,還有很多的變數在等待「盲旅」團隊,無論在資金、團隊、企劃各層面都必須做出更進一步的重整以及規劃,但我想,就像這群團隊夥伴的狀態一樣,拿著手中又清晰、又模糊的未知地圖,只要「願意」踩出的每一步,享受著身為學生身分創業的精彩,享受著旅人們給的正向回饋,也享受著擁抱自己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