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圓夢寫手/何怡霖
一粒苦茶籽,從製成金黃色的苦茶油,到餘下的茶箍(茶籽粕),可用來洗頭、洗衣、洗碗盤,從頭到尾都有作用,是很有價值的作物。但面對大廠牌清潔劑的削價競爭,以及苦茶樹農民大都年齡已屆七十歲,又後繼無人的情況,茶籽堂第二代創辦人趙文豪如何挽救危機,重新定義品牌新意涵,甚至成為金馬獎指定贈送給貴賓的禮品呢?讓我們來聽聽茶籽堂的故事。
茶籽堂創辦人趙志明先生,利用苦茶籽榨油剩下的茶箍,在自家客廳製成天然清潔劑。由於茶箍中的茶皂素有很好的去油潔淨效果,成分天然又不傷手,最初提供給夜市攤販使用。後來改良成液態洗潔液,並鋪貨至有機商店販售,但終究不敵其他大廠以量制價,於是第二代趙文豪開始苦思如何改良與創新。
苦茶油因為價格不菲,早期只有在特別的時候才會使用,例如過年喜慶時用苦茶油煎蛋或是媳婦坐月子時煮雞酒補身,胃不舒服時喝點苦茶油也有幫助,並可滋潤保養身體肌膚和頭髮。於是趙文豪從提升質量的方向思考,既然在歐洲高價位、品質優良的橄欖油有市場,那麼臺灣苦茶油應該也能做到。


早期,政府獎勵農民大量栽種苦茶樹園﹔然而,兩岸開放後,臺灣因為中國大陸大量進口苦茶籽,臺灣苦茶籽的價格受到衝擊,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棄耕或轉作其他經濟作物。時至今日,僅存的苦茶樹園面臨年輕人不願返鄉和等待收成時間過於漫長的困境,紛紛棄耕或轉賣土地,使茶籽堂決定興起成立農業規劃團隊,以承租苦茶樹園的方式高價向農民收購苦茶油與茶籽粕。 2011 年茶籽堂簽訂第一座契作農場,隨後並展開全臺的苦茶樹園復興計畫,期望將臺灣苦茶油產業從根本扎穩,並且提供更優質的產品給消費端。

茶籽堂用這樣的理念重新打造品牌定位,加入臺灣在地關懷與環保意識,苦茶油文化的故事引起媒體的興趣,使得茶籽堂這個品牌得以在媒體大量露出。
2013 年更結合版畫藝術家,將企業精神延伸至產品包裝上,將苦茶樹、福、祿、壽、喜等祝福元素融入,讓消費者一看,便能立即在眾多產品中辨識出富有臺灣意象的苦茶油文化包裝。不論是在海內外參展,或推廣至全世界的過程中,都有極高的品牌辨識度。
茶籽堂歷經了第一階段(2004-2008 年)的翻轉產業,建立商業模式、第二階段(2009-2012 年)的土地連結,從土地出發,深入苦茶油文化,成立第一座契作農場、到第三階段(2013-2015 年)的塑造品牌,成立農業規劃團隊,推動復育臺灣苦茶油文化與產業、第四階段(2016-)農業復興,致力在地永續發展。將傳統產業革新,並賦予更深層的文化內涵,使得茶籽堂的形象意涵至此更為豐富!由一罐普通的天然苦茶籽碗盤洗潔液,到成為國際化的「華人苦茶油品牌」,茶籽堂一路走來,除了面對轉型和創新的危機與挑戰外,最重要的是兩代人皆秉持著那份為他人好的初心,傳承世代的祝福,才使得茶籽堂更有溫度,並且貼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