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旅行」,在漁村撒網捕故事的外交官
竹區寫手/洪意婷
評論
在拜讀這篇文章時,一開始是受到標題的吸引,因此我覺得它的標題下的很好,有衝突性會讓人想看下去。文筆十分簡單明瞭,同時可以在一開始的第一段就把整篇文章的目的精準到位表達,然後接下來的每段就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讓你了解,直到揭開謎底似的引人入勝。同時,讀起來不會有負擔,是一種讓人感覺輕鬆自在,甚至是會直接到這個地方一探究竟。
結語:符合易讀性、親切感等元素。
文章連結:https://wind30taiwan.wordpress.com/2016/06/29/patawkeelungbackpacker/
設計在於貼近眾人心──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竹區寫手/張書麟
評論
筆者以忠實的口吻記錄設計論壇中各講者的重點摘要,並在每段記錄中安插重要的講者投影片。除了呼應演講主題,更重要的能同時幫助讀者快速進入狀況,了解會場的當下到底有哪些火花正在空中飛快的激盪。當然,這類偏記錄式的文章,還需要筆者添加一些自我的觀點讓文體看起來更有溫度,而這篇文章無論是事件記錄的客觀性或是筆者主觀的心得,在兩者的平衡皆掌握的恰到好處,是篇讓讀者吸收新知的同時,感受到筆者因獲得和過往認知不同的體驗而引發的反思。
心得
因為這場論壇的議程總共兩天,我本身有去參加第二天的行程,所以挑選了這篇文章做評論練習。過去自己也有撰寫相關的活動記錄,所以相對能理解這類型的文體在哪些地方是不太好掌握的。整體文章在各段演講都有掌握到重點,但其實會更期待筆者能帶出更多主觀的想法或相關的生命經驗,從這些經驗當中,怎麼和當天講者的主題做更深的結合,那會讓讀者也對設計這件事感同身受,也讓這個論壇的本意傳遞的更加廣闊。
文章連結:https://wind30taiwan.wordpress.com/2016/11/30/2016worlddesioncapitaltaipei/
你好,我叫做 Nemo,它象徵著自由
竹區寫手/曹睆琳
評論
這篇文章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是他描述的對象,能在外旅行3600天,靠的不是砸大錢,而是一個交朋友的心,讓我很有共鳴,但讀了第四次之後,我喜歡侑霖敘事的手法,從「Yellow Tremper」聚焦到Nemo身上,旅行的人何其多?為什麼是Nemo?
尤其在這個聊天的場域中,一定會有大量的故事,但侑霖擇定「真心交朋友」、「與男友相遇」、「斐濟燙傷」,讓閱讀者了解到,Nemo的故事裡,當然也會有不快樂或需要節儉的地方,但這一切都因她的正向與單純,被導向好的結果,而非僅是敘述在外旅行美好的一面,讓Nemo就在這一點一滴的小故事中鮮活了起來。
文章連結:https://wind30taiwan.wordpress.com/2016/07/27/imnemo/
內蒙古植樹,從「以立國際服務」看到的人生目標
竹區寫手/歐柔岑
評論
以國際志工為中心思想,先以破題法指出參與內蒙古植樹的旅程,再逐漸撥開想去旅程的原因。內文提出現下許多人的迷思,認為去國外服務值得光榮,而相較不願在台灣服務,藉由這個迷思讓自己更深的思索這趟旅程的目的、立下旅程的目標。並在結尾時,提出執行目標的成果,更加一層讓我們覺得這趟旅行對作者的重要性。
心得
內蒙、清藏的旅遊一直是我的目標,希望有機會在進碩班前去擺訪一回。看到作者因為這趟旅程的改變讓我更加憧憬那神秘的地帶,或許作者是在萬念俱灰下開啟了這趟旅程,但更重要的是也反映了一趟充實的旅行真的能改變自己對周遭的看法。
文章連結:https://wind30taiwan.wordpress.com/2016/06/02/volunteerinmongolia/
「認識你真好,吉貝耍的阿立母祝福小旅行」
竹區寫手/張景賀
評論
在第一眼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時,頓時有一種困惑感。什麼是吉貝耍?什麼是阿立母祝福?
文章開頭以「我是誰?」導引出該篇文章要表達的族群認同、文化重建的議題,也讓讀者可以透過問名的引導順著文章的脈落往下讀。
接著,文章解釋吉貝耍與阿立母所代表的涵意。同時用寫實的文字介紹在吉貝耍地區進行小旅行中遇到的人、所看的建築物與藝術創作。
然而,在陳述經歷不同政權的統治,讓阿立母文化邊緣化這部份,只有簡短文字帶過,較無法讓讀者感同深受。如果能舉出一個事故或實例,會讓讀者多一些瞭解與想像。
整篇文章,文章平順與寫實,結構清楚。如果把文化邊緣化多作深入描寫或寫出實例,會讓寫實的記錄更能讓人想去進一步瞭解吉貝母的阿立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