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圓夢寫手 / 龍珮寧

秘境,是條遠離塵囂的道路,也是一處淨化心靈的境地,更是找尋靈感的最佳泉源。
我的秘境位在大都會區的公園內,多數人將此處視為威權符號的地方,但是在這藍瓦白牆間點綴著不同綠色植被,說著四季的故事。在這公園內聽不到對錯是非,此起彼落的跟隨著蟲嗚鳥叫聲尋覓個人心中的那畝耕地,來此處的多半不是陌生的遊客,熟客們盡情在大自然間舞動衣袖,隨著律動起舞。
在這棟融合各式建築元素的藍白主體建築。白天時,正繁忙的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短暫的過客匆匆一瞥後,就轉身離去,往往忽略建築物身後桐生茂豫的景緻。在這裡聽不到吵雜聲,也沒有抗議聲,這是市民的強身場,每日有不同群體的人在此跳舞、打太極、練氣功;還有來此練歌喉的新住民,他們推著阿公、阿嬤來此互見老朋友的同時,新住民也運用此場所,運動或是聊天,另外,這兒還是免費的大自然 KTV 空間,聽到的不僅是台語民謠,還有南管二胡伴奏的歌仔戲。
麻雀、黑冠麻鷺、喜鵲、紅鳩、松鼠、白頭翁、家鴿等和樂地一同在地上玩耍的同時,還要忙碌地當個低頭族尋找榕樹賞賜的無花果。之後,展翅飛上樹梢,展現各自的好歌喉,這些熱鬧的場景每日都在藍白建築內上演不同的劇碼,公園內的造訪的遊客,只是這些生態的配角。

中正紀念堂後方的「南洋杉步道」,就是我的秘境,正當大家焦點都是主體建築內的銅像轉型正義和衛兵交接時,我喜歡先穿過桂花林,走進由榕樹支幹架構而成的自強健身場內,手腳隨著正在打拳的長輩們一同擺動,同時,還得跟著鼓樂:「咚、咚咚、咚咚咚、咚」的節奏起伏著,血液正在躍動著。
揮灑汗水後,踩著碎石子路,跟著南洋杉的節奏,從腳底沿著樹幹往上仰頭看,我好奇心想要提問:「你有多高啊!」仰望不見樹頂,這的確是好高好高的樹。伸手撫摸著樹皮,感覺比榕樹更粗糙,還有一些脫皮,你看起來像是歷經許多風霜似的令我感嘆,是因為你總是站在建築後面看著前方的紛紛擾擾,而且無怨地吞下任何口水,將其化成蔥鬱的葉子。
有「雞毛撢子」稱號的肯氏南洋杉,就像雞毛撢子一樣,在都市的一小塊綠地上將空氣污染隔離在外,保護著每位穿過你身軀的生物。不僅如此,讓人更放心的是,你用雞毛撢子形成一把把巨大的太陽傘,將UVA、UVB遮蓋了,讓路過的市民能夠忘情的在你的保護下,恣意來回行走著。

過去的南洋杉步道是用純泥土舖設,在人類的踩踏過程中,南洋杉的根部受傷了。從去年開始,為了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以自然與生態工法的角度,南洋杉步道改由碎石舖面,也更換優良土壤,並在兩旁增加小型植裁,不僅可以提高土壤透氣及透水性,也能改善土壤性狀,讓南洋杉的根部能夠健健康康的生長。
如今,雙腳踩在舖滿著碎石路上的石頭,很神奇的是會吸收人帶來的壓力,減緩土壤變硬,同時碎石形成的聲音也是一種紓壓感,南洋杉步道不長,來回快走 2 分鐘就能完成,沁著涼爽風吹來,林蔭茂密的林巷內,總能忘了時間飛逝,放空是此刻最佳的行為,下回造訪中正紀念堂時,也別忘了進入虎背區,這是盛夏時,閃避燠熱陽光的最好去處,也是我休息片刻的秘境。
南洋杉步道。中正紀念堂志工們正在解說步道上的一草一木,有別於過往的純泥土舖面道路,經過整修後的南洋杉步道,對於樹根更友善,碎石吸收人類行走的壓力,兩側的植栽及木樁讓土壤更透氣,這是生態工法,是對自然環境的尊敬。
註:中正紀念堂的南洋杉步道位置
由信義路與杭州南路的角門,或是愛國東路與杭州南路的角門進入中正紀念公園後,即可發現南洋杉步道入口,其實就在主體建築的後方,南洋杉步道與杭州南路平行,貫穿虎背生態區,行走其中可沿途欣賞左右兩側種植於虎背生態區的植物。
南洋杉步道種植的多為肯氏南洋杉,少部分為小葉南洋杉,最初是在民國69年(1980)開堂時即種植。在堂體與南洋杉步道中間有一排肯氏南洋杉,則是民國75年(1986)3月5日的「先總統 蔣公百年冥誕植樹紀念活動」時栽植24株肯氏南洋杉而來。目前市區中無一處所栽植如此多、廣之南洋杉,歡迎大家來中正紀念公園感受市區難得之南洋杉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