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世界級的藝術道路:專訪Stockton University助理教授張宗帆

宗帆是我的高中朋友,目前於新澤西加洛韋市的斯托克頓大學美術系擔任助理教授,在國外旅居多年,擁有豐富的藝術創作經驗。因此趁她難得回台灣之際,邀請她接受採訪,談談這段藝術創作路程,以及職場故事。

宗帆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觸繪畫,父親很喜歡藝術,家裡掛了很多複製畫,並且常常買填空著色的畫本當作孩子的禮物。耳濡目染下,她慢慢喜歡畫畫,不過一開始其實是學鋼琴,但宗帆沒有太多興趣,小四那年,父親問她:「妳不喜歡鋼琴,那妳想學什麼呢?」

宗帆想了想,回答說:「畫畫。」於是,在父親安排下,她和妹妹一起在元陵畫室學畫,開啟藝術啟蒙之旅。

高中進入附中美術班,在多元環境的薰陶下,漸漸擴展了美術視野,當年曾和師長、同學一同前往北京訪問,對中國歷史有進一步認識,也拍了很多照片,無形中增加宗帆的創作靈感。高三那年,美術班最重要的任務是畢業典禮,由於之前幾屆的畢典主題較為西方化,例如羅馬帝國、埃及古王朝,因此這屆便希望融入東方特色,有了之前北京參訪的經驗,同學們蒐集不少資料,便決定命名「附中王朝」,仿效紫禁城的王室風格,打造出史無前例的附中畢典。

由於大家都很有動力及夢想,希望整個典禮彷彿回到過去,很多細節都講究栩栩如生,於是當時同學們蒐集很多資料,皇帝龍椅、青花瓷、石獅皆遵照歷史記載。宮廷內有平常上朝的地方,後宮有田園造景,房間書櫃,各式各樣的門,連皇宮天花板(藻井)都不馬虎。根據這些不同的佈置,將美術班同學分成很多組,同時找了兩百多位已經推甄上大學的同學幫忙,在他們的指導下,一點一滴完成。

為了做出真實的石頭場景,且學生不花費太多經費的前提下,美術班決定利用過期的報紙,加水揉成紙漿,做成灰色的石頭、石獅等等。當年幾乎搜遍附中校園附近的資源回收場,將這些資源用在王朝的佈景上。最後整個活動相當成功,所有畢業生和外界人士都很難相信,一群學生竟然可以辦到,也再次讓大家體驗到附中學子的創意及執行力。

高中畢業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開始更專業的學習,修了版畫課程,例如:平版、網版、凸版、凹版,也選修雕塑課程,除了美術的領域外,也看了很多戲劇、音樂,增加宗帆的藝術觀。

大學四年,宗帆看了很多展覽,常常騎機車在台北市跑,利用這些機會思考何謂台灣藝術主流,並且和外界藝術家交流。除了展覽外,也會去了解歷史,戲劇等等。她認為藝術不單純只有畫畫,應該涵蓋各種形式。而這些大學時期的歷練,奠定後來創作的基礎。

宗帆說:「為什麼戲劇家會寫出某種劇本,其實都是反映社會真實的層面,畫圖一樣,也是想要表達出一些內心的故事,所以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分享,而它的形式不應該侷限。」

然而,四年過後,宗帆發現台灣的藝術似乎有些狹隘,新人可能沒有太多發展空間,加上從小喜歡獨立風格,走自己的路。如果留在台灣,未來生活是可以想像的,她覺得這不是理想中的生活,跟老師討論後,決定出國讀書,一來給自己寬廣的天空,二來也讓她可以更堅定內心創作之路。

經過幾番作品集準備及申請,最後獲得美國亞特蘭大沙瓦納藝術學院(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油畫創作研究所的錄取通知。沙瓦納藝術學院以設計聞名,畢業後的校友多在美國知名企業,例如皮克斯Pixer動畫、Universal環球電影和蘋果電腦工作,在喬治亞州是首屈一指的藝術學校,令宗帆非常心動。

而這一去,就是十年。

剛到美國的宗帆,語言還是有些障礙,雖然閱讀沒有問題,但口說、聽力仍須加強,因此她常常不好意思地舉手跟老師說:「Please slow down」,自己也拿著錄音筆,回家反覆研究。她依稀記得第一天上課時,心情非常興奮,因為在台上的老師,是古根漢開個展最年輕的藝術家Michael David,擅長用蠟和油彩來創作。

然而,Michael看完宗帆的作品集後說:「妳的作品很好,我沒有什麼好教。」當下宗帆非常錯愕,都已經大老遠跑來美國,總不可能空手而回。於是老師再問說:「妳想要來美國學什麼?」

宗帆當下沒有答案,無言地看著老師。

這就是美國教育,這個環境重視的是個人思想以及作品想要傳達的想法,不像台灣強調的是技巧、顏色。因此上課時常常都用「說」,而非「畫」,教授希望藉由不斷地討論,問自己為何而畫,有了根本的答案後,再來學畫。

宗帆開始思考大學時期學畫的過程,雖然現在科技日益發達,很多軟體都能創造出很棒的設計作品,但她還是喜歡親手畫的過程。她覺得畫畫是一種打坐、一種冥想,沒有固定形式,而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創作不一定要畫在紙上,不同材質、不同裝置都有可能變成創作的元素,因此她的作品開始多變,例如用原子筆在牆上畫畫,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結合在一起。

畢業的條件是辦個人畫展,並且寫下創作自述。宗帆的畢業個展主題是「Kite風箏」,因為教授和同學發現她的作品內有菱形的元素,看起來很像風箏,加上她是異鄉學子,本身就有種漂泊的氣息,幾番討論後,便決定用這個主題。

風箏本身有不同層面的解釋,宗帆的創作走風景,菱形會和背景形成強烈對比,因為菱形有菱有角,看起來較為理性,而石頭、樹木就較為不規則,屬於感性的思維。這兩個元素合在一起,畫面較為突兀,但也因此有了問答的過程。而這個風箏反映出現實生活的衝突。人在社會上常常有提問的過程,但往往沒有答案,即使觀感不舒服,但還是有不少人接受它,久而久之後,也變成一種「美感」。

而這正是宗帆作品中想要傳達的意念。

由於父親是教職,從小宗帆就對能夠將所學分享給別人有一種使命感,畢業後,面對職場抉擇,她決定跟著父親走上教學之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普遍接受藝術,擁有對美感的直覺及判斷,進而培養屬於自己的藝術觀。堅定目標後,在研究所時期,不斷爭取助教的機會,從工作中學習別人如何教導藝術,到畢業前夕,已經累積不少心得及寶貴經驗,對未來找工作都是很有力的幫助。

當然,找工作的過程並非如此順利,很多人會露出疑問的神情,為何要找一個外國人來教畫畫,加上東方人都給人內斂、不擅於表達的形象,一開始便遇到很多瓶頸。宗帆自嘲投了一百多份履歷,有一間學校願意進一步聯繫就已經非常幸運,但也許是天生樂觀加上積極的個性,讓她不灰心、再接再厲,並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最後傑克森州立大學(Jackson State University)願意提供機會,而她也在五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得到正式助理教授的工作。

如今,身為教授的宗帆,依然不改對藝術的熱愛及樂於分享的天性,在職場上繼續發揮所長,指導大一、二學生創作,教導色彩學、基礎設計及素描,同時也做學術研究,參加學術研討會。每年至少有一次個展、多場聯展,和喜歡藝術的朋友分享作品、互動交流。

從大學時期到現在,宗帆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聯展,2012年受邀到喬治亞當代美術館展出,其中一幅畫被喬治亞州high museum的策展人收藏。此外,今年更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頒發「Emerging Educator’s Fellowship」,是所有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教授。談到這些豐富的閱歷,她謙虛地說:「畫畫是一種緣分,有時候收藏者有興趣,一眼就喜歡,並非自己作品最好,只是正好觸動觀眾的內心吧!」

這幾年,宗帆已經開始屬於自己的逐夢之旅,在新的工作環境下,堅持內心深處的理念。面對未來,她希望有更多的展覽,能夠分享更多作品給喜歡藝術的朋友,也希望能夠鼓勵更多走在藝術道路上的年輕人。她說:「這條路很孤獨,但很值得,永遠傾聽內心的聲音,就能走出一條正確的路。」

此外,有了東方和西方的交融,宗帆未來也希望能到世界各地走走,甚至久駐,創作出更多作品。

「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想做的事,不能放棄!」

個人網站 http://www.chungfanchang.com/

EDUCATION:
MFA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CAD), Atlanta, GA
BFA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pei, Taiwan

九周年專題演講 2019/8/10在台北,歡迎來一睹張教授風采喔 活動連結


樂寫創辦人/Rick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