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政府於今日決定贈送台灣三萬劑新冠疫苗! 布拉格市長也於上個月15號向捷克政府呼籲,希望給予台灣實質援助,敦促捷克政府向台灣運送疫苗。
他曾在媒體上說,他是台灣迷,而台灣像是他第二個家。上個月台灣還在每天300多人確診的時候,他特別在Twitter上發布影片,用溫暖而堅定的語氣鼓勵台灣民眾,要保持希望,疫情終將過去。我不禁回想起第一次見到他青澀的模樣,那是2005年的夏天。
當時他是布拉格查爾斯大學醫學系的五年級學生,而我剛結束長庚大學醫學系三年級的課程。他選擇來台灣當交換學生,而我是他的contact person。當年我的英文並不好,也沒有去英語系國家旅行的經驗,就是一個平凡又容易緊張的年輕人。我夢想著之後也可以去外國見習,所以希望藉著接待交換學生的機會增加自己的視野和能力。
為了歡迎第一次來台灣的捷克朋友,我花了三個小時手做了張精美的接機海報,上面有兩國的國旗。我好想介紹台灣最好的水果給對方,就特地準備了當季的荔枝和客家黑糖糕去接機,在計程車往長庚醫院的路上我一直想鼓勵他立刻撥開荔枝來嘗試,卻沒想到又濕又黏的水果在車上是要怎麼讓新朋友吃,當時的自己好熱血但也好笨拙。
那年來長庚醫院做交換學生的共有五位,除了Zdenek之外,還有來自波蘭、荷蘭和瑞典的醫學生。我們幾個長庚醫學系的同學組成了招待團隊,一個月帶著他們四處去體驗台灣。Kafka是團隊總召,他總是井井有條的把所有接待活動安排的很周到;Jason是個極其友善的男生,不管外國朋友分享甚麼他都可以捧腹笑得東倒西歪,且永遠不會拒絕他們提出的各種要求。我們常聚在一起討論要帶外國朋友去哪裡玩,分享誰在生活上碰到了甚麼狀況需要互相幫忙,把交換學生們照顧好、讓他們玩得盡興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樂趣。
Welcome party我們請大家去永康街的鼎泰豐,熱切的教導他們如何使用筷子吃小籠包和牛肉湯麵。為了讓外國朋友體會台灣的茶文化,我們來到公館的紫藤廬,在古色古香的包廂裡我們喝著香片嗑瓜子,教他們玩起數字拳。我們的足跡踏遍台北市的知名景點,舉凡故宮、士林夜市、淡水、龍山寺、台北101都有大夥開心合照的身影。
Zdenek是個溫柔又有禮貌的男生,當年我的英文真的不好,他說的話我常常三句有一句聽不懂,但身為contact person的責任就是要每天和他聯繫了解他的生活起居和醫院見習狀況。每次打電話給他我都要非常專注聆聽,在他流暢的分享中試著明白他生活上的點滴並給予恰當的回應;每週要去醫院給他學校提供的生活費,而面對面時的談話更是讓我緊張不已,深怕聽不懂或是找不到話題。我常覺得自己很笨拙,但他總願意再為我重講一次,從不曾表現出不耐煩,或是真的彼此都聽不太懂就微笑著帶過也沒關係。
醫院見習生活結束後,他又環島旅行了一個月才離開,最後一天我和Jason送他到機場,大家揮揮手說歡迎下次再來台灣,或是我們可以去布拉格找他玩,就這樣道別後,也沒特別想過甚麼時候會再見面。他離開後我感覺像是完成一項大任務般的鬆了口氣,還暗自擔心著會不會給他留下台灣女孩缺乏國際觀又英文很差的印象。
2019年3月的某個下午,Jason連絡我說Zdenek要來一趟台灣並且約我們幾個朋友吃飯,當時我只想著他可能是醫院工作有休假想再回台灣旅遊。晚上Kafka在臉書發文說他居然沒辦法參加布拉格市長的餐敘,我還丟訊息問Kafka布拉格市長是哪位… 然後我上網搜尋了「Zdenek」和「布拉格市長」,才知道了他的近況。
他在媒體上說,他在長庚醫院見習的一個月,對台灣留下很好的印象,他感覺台灣人民友善,當年覺得自己好像在家一樣。那晚我翻著電腦裡的舊照片和舊文件,回想過去大家一起努力的點點滴滴,內心澎湃的無法入睡。
Zdenek來台灣參訪的那週,我們有幸受邀和他及布拉格市府團隊聚餐。我一樣興奮的教新朋友如何正確地使用筷子,Jason仍舊對每個聽到的故事捧腹大笑。他記憶力超好,言談中他回憶起許多當年在台灣遊玩的細節,和交換學生朋友們發生的趣事,也記得從長庚醫院坐泛航客運要嗶員工證。
那個星期在新聞上看著他對台灣付出的友善,發展布拉格和台灣更多的外交合作, 真的很感動! 布拉格市府團隊離開的那天,我特地和診所的醫師換班,堅持要去機場道別,雖然能談話的時間很少,但我只是想親口對他說:「 Thanks for everything you do for Taiwan!」
2020年8月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率領近90位政要團隊來台參訪,同行的也包括了布拉格市長。因為防疫的關係,我們這些台灣朋友是不允許和他碰面的。我決定重做一張接機海報,花了好幾個晚上,設計及剪貼許多文字和照片,希望能透過海報一樣傳達出我們對他的歡迎。前一天我將海報拿去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請外交人員幫忙轉交,代表團抵台的傍晚,他在臉書粉絲團發了這張照片。
聖經裡有一句話說:「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人不要小看自己任何一次笨拙的努力。也許年輕時我們英文不好、社會歷練不足,不太相信自己能帶來什麼影響力,但不要拒絕嘗試;人不是很有能力才能開始,憑著一股單純、堅持、熱血和勇氣,縱使初生之犢,也是勇敢踏出才有機會成長。當年那位不夠有自信的女孩,說著彆腳的英文,居然也似乎帶來了一些改變,出乎意外在十多年後得到這樣的友情和感動。
我很感謝年輕時候的自己曾經那麼熱血和勇敢。看著Zdenek疫情期間在Twitter上為台灣拍的影片,這次我完全聽懂他說的一字一句。
他說:「Your country helped us when we struggled, and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we support you as well. So stay strong, take care, Prague is by your side.」
敬當年那個笨拙卻勇敢的我…
作者/Dr. Firenze 的旅行生活
劍橋出生、台北長大。23歲開始愛上旅行,曾赴北京做見習醫師、瑞典做交換學生、外蒙古擔任英語教學志工,一個人走過了20個城市,總共120個日子,認識了形形色色的陌生朋友,留下許多深刻的回憶。31歲開始在診所當小兒科醫師,34歲成為基督徒。相信旅行是一輩子的養分,就算年老時,希望仍帶著熱血冒險的精神,繼續流浪著。
加入樂寫,一起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