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寫作品】我的防疫新距離:台美比一比 / 蕭雯華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台灣人真的很幸運,因為比在疫情嚴重的美國來得安全許
多?

三級警戒前後

2021 年 5 月 11 日台灣升級二級警戒後,民眾因應「實聯制」,凡出入公眾場
所,必得留下足跡。5 月 19 日宣布三級警戒後,首次得以申請居家辦公,體驗
不用透早出門的最新工作型態,心情跟著放鬆許多,不用因為近一小時的火車
及公車通勤,每天提心吊膽地逐一比對剛公布的確診足跡。7 月 27 日疫情趨
緩、疫苗覆蓋率提升,台灣調降為二級警戒,並逐步鬆綁禁令,也因應重回一
般通勤的上班族。

什麼?到美國出差?

2021 年 9 月,因工作的需要,到美國西雅圖出差 3 周。剛得知這個消息時,
宛如晴天霹靂,埋怨公司太不人道,要搭飛機也就罷了,竟然是到疫情嚴重的
美國出差,看著網站上該國每日的確診人數都是數以萬計,家人也感到無比擔
憂,一再詢問能否不去?然而公司裡負責該專案的是老闆的女兒,在她親自領
著第一批同仁出發的情況下,出差是板上釘釘的事。

稍稍令人寬慰的是,公司針對出差的同仁,準備了各項防疫物資,除了基本的
口罩、面罩、酒精溼巾等,還有飛行時的防護外套、手套、鞋套等,裝滿了一
個小紙箱。

出差前幾周爆出長榮機師染疫的風波,許多赴美班機因而取消,緊急連絡更改
了往返的班次,好不容易處理完畢。出發前大家諄諄告誡一定要及早訂好的,
除了班機外,最重要的是防疫旅館,要在房間裡頭待滿整整 14 晚,可不是件
好玩的事,於是上網看各防疫旅館的訂價與評價,提供的設施中,有沒有書桌
可供辦公,提供的三餐好不好吃,邊看邊在心中給予評價,試圖找出既符合公
司預算,又能舒適待滿規定隔離期間的最佳旅館。

另外讓同事傷腦筋的,是出發前能否打到第二劑疫苗?要不要去美國打免費的
疫苗?第一批出差的同仁,顯然還沒到打第二劑疫苗的時間,很幸運地,自己
是第二批出差,在出發前一周,剛好離第一劑疫苗滿八周,憑著電子機票,向
衛生所申請施打。

出發前的最後,是要去醫院做 PCR 測試,因為要檢附搭機前 3 日的陰性證明,
缺了這個證明可是上不了機的。就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自行拎了兩個行李箱
搭上送機的專車前往機場。

上飛機啦!

到了機場,整個空盪盪的,在航空公司的櫃台報到,進海關後,原本走道兩旁
熱鬧的機場專櫃,顯得分外冷清,一直要到快登機前,才終於看到同班機的旅
客,原以為會看到像醫院那種,從頭到尾包緊緊的兔寶寶裝,到了登機前才將
防護外套穿上,但多半的旅客,都只戴口罩,有幾個人加上面罩,頓時覺得搭
飛機不過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等上機後,發現每一列只安排一位旅客,行前主管也強調飛機上的空調循環系
統每 3 分鐘機艙內空氣就會被徹底更換一次,空氣濾清系統均配置高效濾網
HEPA,可有效去除空氣中直徑至 0.3 微米的所有微粒以及病毒和細菌,去除率
達 99.97%。

在飛機上,照舊吃飛機餐、喝水,只是在使用洗手間時,用酒精溼巾先仔細將
觸碰的地方整個擦過一遍,並且因為每列只有一位乘客,於是安心地躺下來入
睡。

美國,我來了!

出了美國機場後,和開車前來接機的同事順利會合,一到車上,馬上發現特地
在機場丟棄身上的防護外套、更換新的口罩,認真清洗完雙手的我,比起從家
中開車過來的同事還緊張許多,原因無他,只因對方在車上完全沒有戴口罩,
並且無比輕鬆自在地詢問我,要不要帶我去餐廳用晚餐?

雖然在出發前就知道,前往美國不需要隔離,但是同事的態度仍讓我暗暗嚇了
一跳。因為在機上已用過三次餐,所以婉拒她的好意,但因為隔天是假日,對
旅館附近的環境還不熟,因此接受她的建議,先一起去超市購買一些食材。

西雅圖當時規定進室內要戴口罩,但一般民眾習慣戴的是布製口罩,不像台灣
非得戴有鋼印的「醫療級」拋棄式口罩。結帳區域有透明的隔離板,地上劃有
排隊的等候線,方便大家維持安全距離。

為了確保同仁的安全,公司特地安排附帶廚房的旅館。於是乎,附近的兩間超
市完美地解決三餐的問題。早餐到飯店 1 樓,將食物裝在盒裡再拿到房間裡,
午餐是在超市買好的微波食品,先保存在交誼廳的冰箱裡,時間到了再加熱;
下班後,看心情要煮冷凍水餃或下個簡單的湯麵,或再來點微波的炒飯。

在公司有單獨的房間,偶爾需要與同事互動時,彼此都戴上口罩。上下班是固
定的同事開車接送,偶爾步行到超市,行人道上難得遇到 1-2 個人。美國的超
市空間很大,若非假日,逛了大半天,大概只有在入口處,或是結帳隊伍中,
才會遇到交錯而過或較近距離的人們。到美國後,意外發現這裡的安全係數竟
比在台灣時還高出許多。

因為美國地大,且各州的規定以及實際狀況差異大,只有少數幾州規定室內要
帶口罩。西雅圖因 2020 年底疫情嚴重的影響,所以人們對防疫的警覺性及規
定相較下比較嚴格,另外美國子公司的多數員工年齡在 50-60 歲左右,所以態
度較保守,休假時間儘量不會前往人多的市區,而是往郊外走。

與新冠病毒的距離

原來與新冠病毒的距離,和想像中完全不同,並非到了確診人數爆表的美國,
患病機率隨之大幅增加。

相較台灣人的神經兮兮,即使每日的確診案例全台不過百例,多數人還是有種
時刻暴露在病毒下的危機感。在西雅圖的同仁,除了盛行遠距辦公外,對疫情
的態度顯得正常許多。對此思考許久,推測原因之一,或許是兩地生活空間的
巨大差距所致。

出差期間,不管在商店、飯店、公司、景點,往往最直覺的感受就是「大」,超
市和台灣的大賣場規模相當,但貨架的走道距離比台灣大一倍。餐廳因應疫
情,座位減少,每桌間距也隔得很開,不像在台灣只是加裝隔板或空下隔壁的
位子。

回到台灣,人口密集擁擠許多,相較出差期間頂多接觸到 1-3 位同事,旅館電
梯或在超市排隊的人們大概 2-3 人,等同一整天下來,距離自己 1-2 公尺的人
們,共計不到 10 人。在台灣光是早上 6:30 在中壢車站,走到月台時大概就已
超過這個數字,更遑論在車廂內,或是其他地方。

然而最關鍵的仍是接觸的雙方是否有戴好口罩。出差時聽美國同事分享周邊親
友的確診狀況,比較理解最危險的還是共餐及家庭聚會,而中餐又比西餐更危
險,因為中餐往往是大家共食多道菜餚,但西餐卻常是每人各別一份。

隨著吸收到更多與新冠病毒的資訊,才發現患病的距離,原來不在接觸到的人
多不多,所處的空間大不大,而在於自身的免疫力強不強、洗手及環境清毒是
否做得確實,以及未戴口罩時接觸到的人們的相關狀況如何。

真正與新冠疫情的距離,究竟是取決於不同國情間的距離,還是對新冠病毒全
面認識的距離?我需要 update 腦海中與之相關的資料庫,才能做好真正的防
疫。看來所謂的「防疫安全距離」 ,確實得好好重新界定。


第七屆圓夢寫手成員/蕭雯華

做著常人以為枯燥的會計工作,學習一門古老的智慧之學,偏愛老氣的裝扮,卻穿著比實際年齡小十五歲的衣著。文字是習於整理思緒的工具,也是幫助記住生活點滴的友人。一直喜歡寫作,近期涉獵拍照,期盼從不同的視角,記錄下身旁值得分享的善意與真實。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