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暗殺教室》中的理想國

1990年代開始,台灣開始走上教改之路,希望教育體制從過去威權時期的僵化系統與思維中解放。經過二十多年摸索、政策實踐與修正,我們的教育真的變好了嗎?有人認為台灣教育從過去填鴨與威權中走向自由多元,但也有人認為教改讓台灣教育水準越來越低落。面對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成為政府、家長、社會共同討論的話題。

事實上,教育不僅僅是制訂政策、制度調整、新教學方法研發這些有形工作而已。我認為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們對於教育主體:「人」的看法為何?這裡的人主要是以受教者(學生)為中心,但是也包含了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大眾。這個問題可以從許多面向加以討論。例如:我們應當培養學生什麼樣的素養?教師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心態與信念?家長在孩子學習與生命歷程中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透過探討這些問題,分析出明確目標,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松井優征老師的《暗殺教室》,就是一部刺激我們思考的有趣作品。

故事舞台是一所名叫椚丘中學的升學名校,其中國中部3年E班是一個被放棄的班級。被流放到這裡的學生都被認為是成績低下或行為頑劣的人,在設備、待遇上被給予差別對待。有一天,班上來了一隻怪物。模樣長得像章魚,自稱將月球炸毀七成,並將在一年後摧毀地球,並向學生表明將成為他們的新老師,這個安排是他與日本政府間的協議。相對的,日本政府要求班上28個學生殺死他,事成後給予高額賞金。於是一場師生間授業兼暗殺的對決就此展開

這隻被稱為「殺老師」的怪物,負責教授所有科目。在E班學生隨時準備致他於死地的情況下,他總是能從容以超高速移動閃過所有攻擊,更為每一位學生量身訂做不同的教學計畫,甚至是按其程度出考題給他們。在課業之外,他也試著發掘每一位學生的天份與專長,鼓勵他們朝這個方向發展,有時也為學生討論他們生命中的困惑與迷惘。這一群原本飽受歧視、沒有自信的學生們,在殺老師的帶領下漸漸發現自己的長處,師生間也漸漸培養出深厚的情感。

但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與世界各國並沒有因此放棄要除掉這個怪物。在畢業前夕對他發動攻擊,在政府軍隊與殺手的攻擊之下,殺老師為了保護學生身受重傷。最終與學生們道別後,讓他們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整部作品劇情乍看之下十分荒誕不經,但是以誇張情節或角色設定傳達作者自身理念,本來就是漫畫創作的特色之一。重點在於,在這些設定背後,其實表現出一種對理想教師、教學與師生關係的想像。

當然,現實世界的教師固然無法像殺老師一般化身千萬、為每個人進行精緻化的一對一教學。不過每天面對來自課堂、學生、家長等各方的挑戰,比起漫畫情節,似乎是更加真實。我認為在知識傳授與分數之外,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潛能、認識這個世界,並培養他們未來生存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事。在作品中,原本被分數至上主義評定為失敗者的E班學生們,在殺老師的引導下發掘自己的天賦,最終在社會上開展出各自的一片天。

回想我過去求學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師們,並非個個都是口才便給、善於教學。但是他們都是樂意傾聽學生聲音、並給予指導的人。對於學生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與計畫,他們總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支持。有些人在課堂外勇於實踐所學,為學生立下典範。總而言之,這些人就像漫畫中的殺老師一般,在專業知識之外,用愛與行動去帶每一個學生。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暗殺教室》透過殺老師,為我們描繪出一位理想教師的身影。


漫話漫畫/何健銘

看似娛樂的漫畫,其實藏有許多生活智慧。在奇幻世界中與你傾談人生,或是在日常酸甜裡體悟哲理。「漫話漫畫」陪你一起探索這多彩的世界。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