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訪的當天,2020年七月中旬,一個週六高溫炎熱午後,炙熱的太陽,看著一批遊客撐著洋傘,快步從新竹城隍廟跨過東門街,鑽進「新復珍」漢餅店,避陽、吹冷氣,買新竹必帶的伴手禮。
百年老店──新復珍漢餅專家
站在新復珍餅店門外,古色古香的拱門與窗飾設計,配上後方透明玻璃,門市內的景色一覽無遺,架上竹塹餅的透明包裝,站在門口彷彿就可以看透糕皮餅內部的真材實料。
這天的門市的生意熱絡,看來疫情過後的報複性旅遊買氣,對店家頗有幫助。告知門市店員來意,要來採訪,引領到後方的辦公室,吳紘一總經理早已準備一盤糕點,泡茶等候,好客有禮。
百年老店遇上百年疫罕見疫情
初見新復珍第四代經營者吳紘一總經理,他就像是桌上那盤漢餅糕點一樣,質樸外表下,包著滿滿熱情與真材食料。詢問吳總,百年老店遇到百年罕見的疫情有何影響?吳總苦笑,「上半年,來新竹玩的遊客少很多,業績很差。好不容易疫情減緩,買氣稍稍回來,偏偏又上對面在施工,動線不好,多少影響買氣。這半年來,每到發薪水的日子,我就特別緊張。」
跨越三世紀的百年風華
1898年,由吳張煥女士在新竹城隍廟旁擺賣肉粽,利用做肉粽的紅蔥餡料、豬油,佐以冬瓜蜜糖等,做成外皮酥脆,香中帶甜,爽口不膩的肉餅,受到進香客的喜愛。多年的胼手胝足努力,成立「新復珍商行」。
「新復珍,與宋美齡同年出生。」
吳總簡單一句話,帶出傳承了三個世紀,一百二十多年的歲月與歷史地位。
新復珍商行,經歷清末、日治、台灣光復,一路迄今。回顧新復珍整個發展時期,最鼎盛時期,可說是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那時除了糕餅本業非常好,也引進食品罐頭批發零售,更取得日本森永、明治等製菓株式會社的代理權,多角化經營,盛極一時。吳總說,「當時叔父輩們在經營,我在看他們,就像在看天上的太陽一樣!」
辦公室的一角,有一個低調又吸引人目光的老舊鐵櫃。這個老櫃子肯定充滿了歷史故事,央求吳總打開與我們分享關於那段珍貴的歷史記憶。旋轉密碼鎖,打開厚達十多公分的第一扇鐵門,映入眼廉的又是一扇墨綠色鐵門,上方寫著「合資會社新復珍商行」。再插入一把老鑰匙,開啟第二道鐵門。打開後,是一個留有斑駁使用痕跡又保存完好的木櫃。如此做工精細又完存近百年的老鐵櫃,蘊含三個世紀,時代風華最佳見證。
百年老店曾一度瀕臨收攤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隨著時代巨輪快速推進與行業更迭,民國七、八十年,當時城隍廟周圍的麵包糕餅店林立,各展特色,相對當時的新復珍商行,老舊破落。在民國八十年初,「新復珍」因為生意不如以往,家族無人有意經營,曾經一度被家族討論要收掉糕餅本業。
吳紘一總經理的父親,是家族那一代的第三房,早年經營新西藥房,生意做的有聲有色,與家族餅鋪生意,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吳總經理延續父親西藥房的生意,年輕時在台北經營西藥經銷生意,一路順風順水。原本規劃早早退休遊山玩水,但終究不捨家族情感、百年老店的興衰,在52歲那年回到新竹,接手當時因產權複雜且經營沒落的新復珍商行。
回顧當來接收時,外人皆以為現在新復珍總店及上方電影院、整棟大樓都是新復珍餅店的。經早年多角化經營、家族幾代繼承分配,大部份早已走向公司化。談及這些,吳總心平氣和的說,
「當時我回來接手時,新復珍餅店的資產幾乎等於零,沒有像外人想像的那麼好。」
沒有退休的命的吳總,退去西藥經銷商的襯衫,換上糕點師傅白色烘焙制服,「那時擀餅皮,頭幾天擀個幾百張,手就酸了。曾經為了趕製訂單,我一天擀了8000張餅皮,把自已練成像機器一樣,動作沒停下來過。」那些年,他幾乎埋頭於製餅工廠,所有的時間都在向老傅學習各種製餅工藝。
「老」是品牌本質
談起新復珍品牌本質,吳總說,「我們本來就是老。老是我們的特色,是底蘊,是優勢。」在他接收新復珍不久後,他將這個老品牌的本質發揮,融入門店經營與產品開發上。
他重新改裝門店,以古色古香的元素作為特色;堅持門店及產品包裝要透明,不需過度華麗包裝,要讓消費者能一眼就能看的見真材實料;將自家傳承四代,一路堅持採用黑毛豬製作的糕皮餅,不添加防腐劑的品質保證,定名為「竹塹餅」,大力推廣「老」的特色,輔以引入現代化賣場的經營方式,重新擦亮「新復珍」這塊招牌。如今新復珍、竹塹餅,這兩者可說劃上等號,成為外地遊客到新竹必帶的伴手禮。
講到這段過往,原本聲音宏亮的吳總,轉頭對著老鐵櫃上面,看著第一代吳張煥女士的黑白照片感性的說,「阿祖阿,阿孫的厚新復珍多活25歲囉,我系金股力咧打拼。」
在地經營,名揚海外
為人低調吳總經理,在門店擴展是穩扎穩打,沒有躁進的擴張展店,也不追求華麗的促銷活動。除了總店外,幾家門市展店於新竹地區周圍,忠實服務著認識竹塹餅這塊招牌的老客戶。沒有經營海外的新復珍,名聲也傳到兩岸三地。2012獲選大中華地區中華糕餅優秀品牌100強,讓吳總經理相當自豪,在台灣以外沒有任何一間門店,能夠揚名海外,獲這樣的殊榮,是對新復珍非常大的肯定。
「三不」經營心法
談到對新復珍老店的經營心法,吳總說,「我有一套三不政策,不開會,不換人、不換供應商。」吳總不喜歡把人叫到辦公室吹冷氣開會。那裡有問題,他就走到現場,與糕餅師傅、門市人員一起解決;每一個員工,不論好壞,他都是留人亦留心,不開除員工,給員工穩定的生活與努力打拚的環境;很多供應商都是上一代留下來的,吳總堅持食材品質外,也講求與供應商互利共生,「這些供應商已經是這個老品牌的一部份了。」
經營百年老店,有所堅持也有彈性。例如:因為對食材的堅持,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才製作少量應景的肉粽,只有老客戶才會知道。吳總說,「我阿祖一開始是從城隍廟賣肉粽的。我們只是重新再拿出做而已。」
幾年前,新復珍的肉粽,獲得蘋果日報公開評選為第一名的台灣粽。即然得到第一名,竟沒有大力宣傳當成主銷售產品?
吳總說,「粽子屬於節慶應景食物,我們堅持食材,定價比相對高。而且粽子一次製作要很大量,幾經考慮,還是服務老戶就好。」
這幾年,新復珍也推出過各種新式糕點產品,例如水蒸蛋糕、抹茶紅豆Q心酥等,具有創新又融合流行的口味嘗試。這些都是吳總經給年輕一代發揮空間。談到接班,吳總說,「世代之間還是有代溝。」他樂見年輕一代以創意為老品牌賦與新元素,也期許他們能用心體會老品牌的本質與堅持。
吳總說,「要謹記竹塹餅才是家底。」一句簡單的話,「家底」兩字,包含了吳總回家接班25年的最深刻體會、以及一塊小小「竹塹餅」傳承百年的家族、員工、供應商、在地文化的情感。吳總再度望向老鐵櫃上的黑白照片
「阿祖啊,希望咱的子孫,繼續給新復珍這塊招牌顧厚哩好。」


Hank.chang/張景賀
樂寫第二屆學員。現為樂寫專欄「Hank.chang」寫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