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負擔的人生,來自新竹峨嵋「無負擔農場」

新竹區圓夢寫手/許博涵

 晴耕雨讀的創辦人曾說:「靠媒體吸引來的遊客,很多都與店家的氣息並不相合。不相合的客人,並不會為店家帶來收益,反倒是破壞了店內的氣氛。」

如果說,每一家店都有屬於自己的客群,那麼無負擔農場所吸引到的,必定是那些對土地懷有熱情的人。

無負擔農場位於新竹縣峨眉鄉,農場外面並沒有任何的招牌或指示牌,初次到訪的遊客很容易錯過它,就連我也得依照老闆娘電話中的指示才能順利抵達。

「為什麼不用個明顯的招牌呢?這樣能吸引到更多人來訪呀!」我問。

「那樣子只會破壞景觀而已,想來的人自然會找辦法來。像你,不也自己來了嗎?」老闆爽朗的笑著回答。

圖片一

 

在民國87年前,老闆也和一般農民一樣從事慣行農業。那時農場有上萬隻鴨子,他們利用輸送帶餵食鴨子並收集他們的鴨蛋,每天都有上千顆鴨蛋的產量。那時的收入穩定,工作時數又短,聽起來相當不錯,但為什麼老闆會想改變這樣的生產方式呢?

「因為那時的生產方式,其實並未注重自然生態。再加上當時中國大陸大量收購玉米,導致原物料價格上漲許多,鴨蛋的價格卻維持原價。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我決定結束營業。」老闆神色輕鬆地陳述這段過去,但我相信,要做這樣的決定,必定要下很大的決心。

期間老闆嘗試過其他的農業型態。他經營過休閒農業,也養過蜜蜂,甚至到大陸去探尋發展的可能,但在自己的身體情況和社會情況的限制下,最終也都沒能繼續經營。

直到民國98年,政府執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激發了老闆發展有機農作的想法。然而這樣一個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卻被多數農友排斥,甚至連農會的理事長都不看好這個投資。因為有機農業的投入成本高,初期市場接受度卻不高,推廣之路會走得十分艱辛。

但老闆並未因排山倒海的不看好而改變信念。「我又沒有要賺大錢,快樂就好了啊!」因為有這樣簡單的信念,老闆克服萬難的投入有機事業。

他們採用「鴨間稻」的形式來種植水稻。

圖片二

所謂的「鴨間稻」,是先民智慧的結晶。在褐色菜鴨在出生一個月後,農民將幼鴨放置水田間,並透過水的排放位置控制鴨子的活動空間。鴨子在田間的走動時,同時為稻田進行翻土,鴨子也會吃最令農民頭痛的福壽螺,這樣就不需要灑農藥,也就是所謂的「有機」。

然而相較於慣行農業,這樣的耕作方式,勢必要投入更大的心力以及成本。想當然爾,一開始的推廣非常困難,很多消費者都認為無負擔所販售的米價格太高,不願意購買。但老闆和老闆娘堅持不要削價求售,因為他們相信「做生意最終還是回歸到人與人的關係」,用心做好產品,並努力推廣這樣的美好讓大家認識。

創業的前三年總要咬緊牙關撐住。三年後,顧客群漸漸穩定下來,因為消費者發現,無負擔的米吃起來的口感就是不一樣。顧客之間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人非無負擔的米不吃。今年依萍姐甚至賣到無米可賣,還要請顧客等到七月再來買。

如同依萍姐所說,所有的事情,最終回歸到「人與人的關係」。我因為學校的服務學習課,在綠禾塘聽到了依萍姐的分享,深深的被她為土地的奉獻而感動。因此當我需要訪問農場時,第一時間就想到無負擔農場,這樣一個堅持天然、健康栽培方法的農場。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更多人能了解無負擔農場堅持的「無負擔的人生」。

圖片三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