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圓夢寫手/林妙蓮
採訪對象:書集喜室
鹿港,有一間布莊老屋曾經殘破不堪,現在卻以新的姿態重新開張,繼續在鹿港訴說故事給過客聽。這裡,不是觀光景點,是間書舖茶屋,老闆取名為「書集喜室」。
穿梭在鹿港的小巷弄中,找到書集喜室,雖已來過一次,但還是找尋一下,老街的樂趣就在此。站在門口,典雅地和洋式外觀再次吸引了我的目光,忍不住多看了兩眼。看著腳下寫著「戶碇﹝1﹞」的小木片,正好放在門檻上方,好似提醒我們不要踩門檻一樣,令人會心一笑。跨越門檻來到屋內,用目光搜尋著老闆,往挑高的樓井一看,老闆正緩緩地從旁邊的樓梯走下來。起初,老闆以為我們是隨意逛逛的客人,說明來意後,老闆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你啊!」親切地與我們打招呼後,要我們隨意就座,接著聊起這間老屋的故事。
剛開始,老闆只是想在家鄉附近找一棟房子或空地,作為回鄉後的居住地。在仲介的介紹下,意外地在鹿港巷內看中這間,還保有日治時期立面,以及傳統格局的街屋,對於研讀歷史且熱愛古建築的老闆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機會,二話不說,直接買下這間接近頹屋的老房子。說起也是一種緣分,當時屋況不甚理想,屋頂已塌、雜草叢生、木料毀損等。老闆憑著自己對老屋的執著與堅持,請益鹿港在地擅於整修老屋的木工與泥匠,使用傳統的材料與工法,一點一滴地重現原始樣貌,並賦予它新的意義與價值;讓這殘破的街屋起死回生,重現清代與日治時期建築的樣貌與格局,更確定落腳於此的念頭。
在整修老屋的過程中,老闆逐漸釐清對於老屋再利用的意義與看法。他認為有三大主軸一定要保持住:第一、恢復與保留原本格局;第二、在不更動原本格局的原則下,加入現在生活元素,讓老房子更適合在現在生活;第三、保持通風與採光,生活在此的人們才會健康。能理出這些觀念,也是老闆於整修中,經常親力親為的打造老屋,慢慢與老屋培養感情,進而體悟出來的。因此,老闆試想著,該以何種方式告訴大家,老房子其實是值得留意與關注,並賦予他生存下去的價值。於是,他將自己的藏書、朋友的舊書與採購得新書擺進大廳,開始二手書店與小茶室的經營。
書集喜室的空間使用,是仿照過去的老屋格局,重新定義空間用途。前頭的廳堂改為開放式的書舖空間,後方的臥舖空間(現代稱為孝親房)改為茶座區,聽說老闆也會在這裡休憩;再往後走,來到了過去廚房用地,如今已改為小客廳與茶座區,已腐朽傾倒的門窗,則替換成木拉門增加通風,一旁還保留古早小水井;接下來則是老闆自家用的廚房空間,帶點時尚感又復古味的大中島,配上老闆親手打造可盤腿坐的木椅,別有一番風味。往窗外看還有一塊小園區,防空洞配上盪鞦韆,兩張籐椅與一張小桌,成了老闆午後最愛在此看書的地方,二樓的樓井也為茶座區,與老闆自己的私人空間只有一片木牆之隔。
屋內還保留前人的智慧與特色,老闆再加點小巧思,使得空間內處處充滿驚喜。這裡不只賣書、看書、喝茶,在星期三的午後還有個說故事時間,就像說書人一樣,由老闆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牆上張貼著小朋友分享各種想法的文章,雖然都只有短短幾句,卻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還有不定期舉辦免費的文藝講座,回饋給這裡的居民或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就等你來這兒找本書、喝杯茶、來聽老闆說故事,親近這屋舖與小鎮。
老闆還分享了老屋再利用的案例,關於政府與民間團體都積極投入老屋再造、永續經營的概念。能留下老屋其實都是好事,但每個人的經營手法不盡相同,過多的拆除與改建,只會使得建築物原本所要傳達的意涵逐漸流失。所以老闆盡量選擇利用修復的手法,將傳統街屋恢復其樣貌與格局,並導入適合現代人居住的生活模式,在傳統的建築中,保有現代的生活樣貌,才能讓傳統建築與歷史的軌跡能夠繼續轉動下去。老闆曾在粉絲頁寫下:「不願將書集喜室定位在觀光景點,只求作為雜貨舖式的地方小店,藏了點骨氣般的堅持在裡頭,但很歡喜你同路人般的理解相挺。」
不知不覺已快到打烊的時間,我坐在臥榻上,涼風一陣一陣地吹來,帶動風鈴叮噹地作響,喝著老闆親手做的黑木耳甜湯,再配上一杯冰冰涼涼的冷泡茶,好似回到老屋那年代的午後一樣。
﹝1﹞:戶碇即為門檻的閩南語,門框下端的橫木條、石條或金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