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尖到心間:這不是文藝復興,而是文化傳承

大陸區寫手/武雙

在這個步履不停的時代,我們的時間被越來越細小的單位分割,隨之被拔高的,除了效率,還有大部分人對這個概念的敏感度。

1小時從一座城到另一座城、
1分鐘等待速食出爐、
1秒搶光幾萬張演唱會門票……

當“慢”開始被冠上一點點貶義色彩,為什麼還是有人選擇隱匿在城市一隅,借一爐窯火,在泥土的變形與轉化間,溫和從容的頓開節奏的枷鎖。

從新石器到新世紀│一萬年的生命力

一萬年前人類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一次嘗試,開啟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先祖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塑形,再借由火的溫度發生轉變,實現了自然之物合自然之力一起為我所用。

附圖一

自此之後中國的陶藝興盛不衰,從遠在石器時代風格粗獷樸實的黑陶、白陶、彩陶,到商代出現的釉陶、東漢的瓷器創制,再至唐宋時期的高度繁榮,製作技術與藝術創作均到達一定高度且名窯湧現,明清時期再超前代。一直到今天,宜興紫砂壺、淄博茶葉末釉、景德鎮柳葉瓶等聞名遐邇依舊,歷經一萬年的時間洗禮和環境變遷,陶不僅延續著充沛生機,也在歲月的沉澱間融進了國人的文化血脈。

快時代的慢手作│格格不入還是怡然自得

區別於充斥在都會中的快消品,陶藝需要大單位的時間和精力,這似乎也是一種意義上的平等,不論操作者的身份、年齡、地位…需要為它付出的很相近;區別于工廠化的大量生產,陶藝佳作摒棄石膏模具甚至傳統的拉坯機,採用古老悠遠的成型工藝,甚至近似慢輪成型的方式,緩慢而敏銳。

這似乎與快時代的背景格格不入,但在中國的每個地方,都有堅守在陶藝崗位上的手工匠人,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的把時光揉進粘土,再隨著爐火頓開枷鎖與雜物,享受著這種從手心到心田的溫度,怡然自得地做著歲月的神偷。 

楊柳陶藝│新舊之間的平衡搖擺

去年簡單生活節創意市集上,楊柳陶藝同種有別的作品讓人駐足,他們的陶瓷作品不施釉彩地洗濯喧囂,也沒有鮮亮的包漿,只是真實呈現材料的自然本色,卻通過獨具韻味的造型和文化呈現讓人心曠神怡,仿佛來自原始森林芬芳的一口清新空氣。我也由此瞭解到這個獨特的品牌,主理人楊柳是一名陶瓷藝術工藝美術師,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如同他的作品一樣簡單自然。

“畢業後,我們帶著制陶工具,離開了繁華的城市,來到安靜的南方小鎮無錫,一切變得慢起來。在這裡我們尋找到了喜歡的陶土材料和傳統的制陶工藝,找到了心與手的溫度,從傳統中找到材料和工具,懷揣實驗精神,以當代人的思維將傳統重塑,借一爐窯火完成轉變。我們築窯、制陶、生活,逐漸融入這裡的環境。”

選擇不施彩釉,主理人坦言是為了緩慢地還原材料的自然本色,“日積月累的使用讓陶器表面形成了啞光的包漿,這種啞光溫潤含蓄,如君子之風,素雅清顏,不急不緩,和藹脫俗。”楊柳陶藝在不同系列原色的茶具作品中融入不同的文化內涵,結合了禪意與泰山文化的“參悟茶具”,略帶滄桑感的“供春系列”及形似竹節的“新篁茶杯”…

附圖四

除此之外,吸引我注意的是現代感與傳統結合的“搖擺花瓶”,現代材料骨質瓷的銀白色讓人看來簡潔乾脆,銀杏葉的外形讓原本靜態的花瓶動起來,灌注了活力又不失優雅,微風拂過花瓶自然擺動,宛若大家閨秀飄繞的裙擺。主理人談及創作靈感道“花瓶設計造型來源於銀杏葉的外形,讓原本靜態的花瓶動起來,給室內環境增添活力。傳統的花瓶設計站立不動,插花後重心較高,在打掃衛生、孩子玩耍等情況下易碰倒摔碎,影響美觀又不安全。搖擺花瓶在底部半球注滿水後,像不倒翁一樣輕碰搖晃均不會傾倒,且通過對瓶頸的設計,底部的水也不易溢出,避免水灑瓶倒的情況。”

附圖五

我不清楚在現在的中國有多少如同楊柳陶藝這樣的品牌,也不知道其他的陶藝師是堅守著傳統的設計還是和楊柳一樣,在現代和傳統間自由穿梭、平衡運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陶的生命延續萬年不滅, 與它在每個新舊交替紀元中的平衡搖擺息息相關。

從指尖到心間│這不是文藝復興

“十個品茶的人十個愛茶具 十個愛陶藝的人八個愛品茶。”

在江南河邊的一家茶館裡,我與老闆聊天他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陶藝中融合了太多中國傳統文化,茶文化、禪文化、佛學、泰山文化、禮學… … 經過高溫和氧化出來的不僅僅是一件作品,也是重塑後凝聚在指尖的文化底蘊啊,是可以從手心傳遞到心間的震撼。

再仔細咀嚼陶的發明和發展,也許可以說,陶藝在今天的都市中依然受到不同年齡人群的喜愛,這並不是文藝復興,而流淌在血液裡隱性基因的特定呈現。

陶的材料來源於我們賴以生活的土地,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食用土壤養育的食物、飲用流淌在大地上的水並在這裡創造了人類文明,我們從血脈、基因到文化背景無一不與土地緊密聯繫,即使步入高速現代化的社會,生活方式與之前迥異,我們依然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又怎能沒有某些傳統的延續和文化認同感?

從我們的祖先開始制陶到今日的陶藝作品,一萬年來,陶器佳作始終保留延續著的特徵,在於它莊重的器型和圓形少有棱角的底座,儘管每件作品造型各異。這不僅是制陶的典範,也透露著中國文化中為人處世的道理——穩重、溫和,時至今日依舊被奉為圭臬。這就是傳承的力量、文化沉澱的力量,流淌在血液裡,不易察覺又真真切切的影響著每一代。

廣告

1則留言 追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