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chool維創教育:哥不搞創客空間,哥搞的是「翻轉教育」

竹區圓夢寫手/Hank

近幾年,強調「動手做」與「分享」的「Maker」、「創客運動」、「自造者運動」方興未艾,台灣各地的創客空間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然而,在新竹清華大學的育成中心裡,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空間—「 WeSchool維創教育」。WeSchool以中小學兒童為目標客群,推動創新實作教育,藉此翻轉傳統教育「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思維。

雙手實作,探索未來,獨一無二

WeSchool強調動手實作的Maker精神為核心,採取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案式的學習法,讓小朋友們利用生活中方便取得的材料例如紙箱、木板等來製作專案。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講解科學原理,訓練小朋友手腦並用、獨立思考的邏輯概念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實作,孩子們探索自已熱情所在與專長領域。

WeSchool為小朋友「學習」設計許多探索課程,他們從不採用DIY零件包,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例如程式機器人課程中,訓練小朋友利用吸管、木棒、木工、焊接、手工具、LED燈、電池、電線等素材做出專屬於自己的機器人。在實作過程中,他們先讓孩子動手體驗關於電荷流動、電路圖、電流與磁場和電磁感應等硬知識,再教小朋友如何利用程式讓LED燈亮起來、讓車子動起來、讓機器人唱歌等互動功能增加機器人的趣味性

pic1
雙手實作投石車

pic2

pic3
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真實材料
pic4
每個人的車子都長的不一樣,程式當然也是獨一無二的呢!
pic5
沒錯!控制車子的電路都要自已焊接喔!
pic6
自信x成就感x問題解決能力

WeSchool鐵三角,用Maker精神翻轉教育

3D列印是自造者運動不可或缺的一環,利用3d列印,各種設計不需受限於模具生產的問題,能將想法快速實現。「WeSchool維創教育」的三位創辦人,就是因為3D列印而認識。

創辦人之一的蘇元瑜,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參加了國際志工團,到坦尚尼亞教高中生使用電腦。當地高三學生問蘇元瑜,未來想做什麼?

「繼續念碩士班吧」蘇元瑜回答。

「唸完碩士班要做什麼?」高三生又繼續問。

「大概是找工作吧。」蘇元瑜回答。

隨後,他反問坦尚尼亞的高中生將來要做甚麼?學生熱烈的回答,他們要用志工團教的電腦技術創業,他們已經找好團隊,也有詳細的執行計劃,將來要改變社會。聽到這樣的答案,蘇元瑜感到十分震驚,坦尚尼亞是我們認為相對落後的國家,然而當地的高中生對未來已有清楚的藍圖;相較之下,大學即將畢業的蘇元瑜,對自已人生的方向還很模糊。這趟國際志工旅程讓他開始思考未來。爾後,他在研究實驗時發現自已動手做的時候印象較深刻,學習本身才變得有意義。

第二號創辦人-黃麟凱(阿凱),清大機械系畢業後,因為愛好溜溜球而成立了台灣第一,也是唯一的一間實體溜溜球工作室。阿凱除了溜溜球教學、比賽之外,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溜溜球的設計製造上。他想設計以金屬為材質的溜溜球,但是金屬加工打樣成本高的嚇人,所以他回到清華大學習3D列印,希望利用加工快速、低成本的優點來開發他的金屬溜溜球,也在此認識未來事業伙伴。

第三號創辦人-顏鈺芬,同樣是清華大學的畢業學生,大學念的是中文系。在大學期間,熱衷參與公益活動與社會企業,研究所轉念教育領域,開始思考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而後,她接觸了Maker運動,在校選修了3D列印的課程,開啟她全新視野的一扇窗,同時結識未來事業上的兩位伙伴。

pic7
WeSchool鐵三角(由左至右依序為黃麟凱、蘇元瑜、顏鈺芳)

我們的孩子都是夢想實踐家

這三個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興趣,卻有著相同的願景和熱情,希望籍由創客精神,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WeSchool維創教育透過翻轉教育來培育更有潛力的下一代,他們不僅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也「學習」變得更有意義,「教育」不再是為了考試與升學,而是一個真正探索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希望的開端。

WeSchool:http://www.weschool.tw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