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和平共處,才是她心目中瑜珈的真諦

北區圓夢寫手/阿西

「老師,我覺得持續的運動需要毅力,真的好難哦!」

「當妳發現妳的身體不再那麼有活力時,妳就會願意持續下去了!」

三年前,抱著對瑜珈的好奇,我報名了北投社區大學的「瑜珈提斯課程」,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蘇梨月老師。每一次二小時的課程裡,她總是精神奕奕、充滿朝氣,用著渾厚有力的嗓音幫我們數著拍子,不辭辛勞的幫每位學員調整姿勢,還不忘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裡,對我們一再提醒運動的常識和自己的建議。我非常喜歡蘇老師,因為她渾身充滿著正能量。上了一學期之後,礙於工作的關係,我不得不中斷瑜珈課程。直到去年,我發現自己的筋骨越來越硬,爬個二層樓梯就雙腿沒力的氣喘如牛,瞬間驚覺到自己的體能因為沒運動的關係正在走下坡,便開始調整自己的時間,重新報名課程。

照1

回去上課的第一天,蘇老師立即認出我,並叫出了我的名字,當下真的覺得又驚又喜,很開心老師還記得我。而蘇老師還是一樣的體態輕盈,一樣的笑容滿面,但是在一次的課餘時間裡,蘇老師提到了一些自己過去的生活,這才知道原來如此正能量的她,曾走過一段心酸的路程。

當「樂寫」公佈這個月的寫作題目「翻轉人生vs. 改變」時,我立刻想到了蘇老師,因為在我心中,她曾提及的過去生活,完全是這個題目的寫照。我馬上發訊息跟老師說明採訪的原因及寫作主題並詢問其意願,老師二話不說欣然同意,隔週我就坐在北藝大的輕食店,喝著咖啡聽著老師娓娓道出她的故事。

蘇老師結婚之前,任職於「工學社」,雖然上班很開心,但因工作量及壓力都很大,導致婚後三年始終未受孕。最後與先生討論之後,決定辭職回家休息調養身體。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他們倆的努力下,終於順利產下一子。

蘇老師說:「當我兒子開始上幼稚園時,有一次老師跟我反映他有怪異行為後,我開始發現他好像有點不一樣。到公園時,他總是自己一個人窩在沙堆裡玩上4、5個小時,他完全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彷彿他的世界只有他一個人。我當時覺得他還小,可能長大了就會改變,所以不以為意而忽視了這個狀況。直到國小三年級,我發現他喜歡畫畫但不愛學習,而且質疑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要學習,再加上級任導師不喜歡他,而且不能接受他時,我才開始正視這個狀況的嚴重性。」

蘇老師帶著她的兒子到榮總的青少年身心科求診,評估後報告出爐,得知他有輕微的「自閉症」,也就是我們所聽過的「亞斯伯格症」,遺憾的是,級任導師知道了事實,卻還是不能接受他,甚至召集班上同學的家長,準備開一場班親會。蘇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開始深呼吸,她說:「就算已經過了好幾年了,但一想起這場會議,還是讓我很難過。班親會議開始後沒多久,家長們一一的陳述我兒子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幾乎都是他們從小孩那裡,甚至是級任導師那裡聽來的。有位家長說我兒子打他小孩,其實是亞斯伯格症患者不會控制力道,我兒子是想跟同學玩,但因力氣太大,反被誤會是打人。我解釋了自己兒子的症狀,並釋出善意的提出了各種解決辦法,但都被他們一面倒的否決。最後我心寒的丟下一句『我知道你們要的是什麼。』然後就離開現場了,當我走出教室的那一剎那,我淚如雨下。」

在這次事件發生後,蘇老師開始幫兒子準備轉學。她將兒子從明星學校轉到規模比較小的學校,也因為學生比較少的緣故,她的兒子因此得到較好的對待,甚至在轉學後沒多久,資源班的老師就為他設計了專屬課程。另一方面,每週三、五的下午,蘇老師會帶著兒子到「感覺統合」的權威,「鄭信雄醫師」的門診接受治療。而每天早上,她沒讓兒子參加早自習,而是在家做完感覺統合運動才去上學。雖然兒子的生活漸漸走向正軌,但蘇老師的身心理狀態卻開始走下坡,她失眠、記憶力變差,甚至自律神經失調。而最令她痛心的是明明清楚兒子的症狀,卻還是會不由自主的責備他。直到有一天朋友對她說「妳的兒子,如果連妳都不能接受他,那誰能接受他? 他只是少數份子,不是要別人包容他,而是他要學習融入這個社會!」朋友的這一席話,讓蘇老師如夢乍醒,開始轉念。

於是蘇老師試著電話諮詢、看書、找朋友、參加醫院的運動課程,試圖讓自己的身心放鬆,但沒有選擇去門診就醫,因為她不想利用藥物來改變身體狀況。她希望睡眠品質好一點、她希望有能量,所以她開始運動,然後報名了北投社區大學的瑜珈體位法(亦稱養生氣功),也因此認識了她的啟蒙老師「邱翊展先生」。參加運動完的第一天,她回到家後完全放鬆的昏睡了四小時,隨著運動天數的增加,昏睡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她的體力越來越好,思路也變清晰了。運動了三年左右,她從瑜珈體位法跨到了太極拳及武術,然後開始組隊比賽。也因為運動的關係,她的肢體越來越靈活,甚至在38歲那年輕易的學會了騎腳踏車,完全是透過運動,統合打開的成果。

民國96年,邱翊展老師接下了一連串北投健康中心辦的講座與運動的任務,並詢問蘇老師是否願意與班長另找五個成員組成一個團隊,在講座後帶領運動。蘇老師認為是運動改變了自己,當然希望運動也能改變別人,所以欣然接受這個任務。也因為這個任務,邱翊展老師覺得她有當教練的資質,遂而開始訓練她當助教。

照2 (1)

民國97年,邱翊展老師邀請她進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玄牝太極健康導引學會」擔任主委,非常猶豫不決的蘇老師,卻因兒子的一句話而加入了。兒子對她說「當妳開車在一條馬路上時,發現有一顆大石頭擋在前面,石頭後方還有一條很長的路,妳是要繞過石頭繼續前行? 還是要就此停住回頭,但不再有學習的機會了?」進入學會擔任主委後,老師接下了很多活動,並用自己的名義開班授課,培育新一批的師資。甚至每年跟「體委會」合辦甲乙丙級的「瑜珈教練研習課程」。 五年後,她卸下主委身份並離開學會,頓時失去重心的她,不知道該如何獨立,心裡非常的慌。這種類似脫離家的失落感最後還是靠著運動排解掉了,果然「運動生勇氣」。

接著蘇老師開始自我學習鍛練,她說:「我必須先找出自己的需求,並重新認識自己,才能去教別人。」原來環境改變了,才是自己突破的開始。當她進入北投社區大學開班授課時,也學會了「嚴以律己,寬已待人」。每一位去上課的學員身體狀況都不一樣,站在他們面前的不僅是個老師,還是個模範,更要有運動家的精神與活力,所以她開始自我要求。慢慢地,她發現,瑜珈不僅能修補身體上的問題,還有助於心靈學習。 蘇老師說:「瑜珈體位法能幫助我們消除身體上的障礙,但很奇妙的是,如果我們無法和另一半相處的話(指有伴侶者),那麼情緒上的傷害會讓我們的部份體位法出現障礙。『身心靈的連結,最終與宇宙連結』其實是瑜珈最主要的內涵,也能說,透過瑜珈學習『與社會和平共處』。」老師笑笑的說出這麼多年來,她認為的瑜珈的真諦。

聽到這裡我笑了。因為我曾讀過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文也有寫到「與社會和平相處」這句話,我發現瑜珈完全是這本書的「實作」。原來「瑜珈 = 心靈成長 = 與社會和平相處 = 禪修」。

現在老師除了教學瑜珈,還加入了北投社區大學謝國清校長創設的「故事屋」體系,進入社區做一些服務,利用舉辦活動的方式來跟社區做連結。人生從谷底爬起又站上高峰的蘇老師,讓我非常好奇她下一個夢想會是什麼? 她笑笑的靦腆的說:「我已經播種並開始傳承,退下師資後我想過自己的生活,買一塊地來農事,然後畫畫、彈琴,活得像自己。當然還有繼續運動,因為『夢想,是建立在健康上的!』」

照4
傳承

這次的採訪,著實讓我上了一課,原來運動不只能身體健康,還能修補心靈上的障礙。聽完老師透過瑜珈讓自己的體能變好,進而心胸開闊並能更圓滿、智慧的待人處世的故事後,不禁想鼓勵那些正陷入人生谷底的你我,上天讓我們遭遇這些低潮是因為祂知道我們一定挺得過,只要我們願意努力,就一定能突破。魏德聖導演曾經說過:「最悶的時期,反而是自己力量最旺盛的時候。努力沒成功沒關係,但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價值 ; 努力不見得會成功,但堅持會有價值。」

我現在要去上瑜珈課了。

親愛的朋友,你呢?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