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緒這件事,感受它,但不被其左右

 

生氣的卡通圖片

人云亦云/李云

有些詞彙其實本身是中性的,只是人們習慣將其貼上標籤分類,簡單二分法把它歸至好的或壞的,例如今天要談的「情緒」。假使我們說一個人很有「情緒」,似乎就意味著這個人可能不太好相處,有「情緒」,成了一個負面的象徵。

就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有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因此,控制情緒,理智,成為一個沒什麼情緒的人,好像就變成眾人渴望達到的狀態,但你知道「情緒」其實是來保護我們的嗎?

我們都聽過「惱羞成怒」這形容,那就意味我們其實知道 : 表面上顯露出來的情緒,不見得代表真正心裡的感覺,我們心裡的感受可能是覺得被羞辱了,感到委屈或是不安,卻用生氣的樣貌表現出來,在其他人看起來,表層情緒都是憤怒的樣子,可每個人每次發怒的原因卻都可能大不相同。

這是情緒好玩的地方,也是令我們困惑之處。好玩的是我們可以虛張聲勢,讓不瞭解的人猜不透我們實際的心思;困惑之處則在,有時候我們不仔細察覺,可能連自己都被蒙騙了。以為是對某件事生氣,但也許是對某種情況的無能為力所發出的掙扎怒吼。我們卻輕易的推開它、排斥它、忽略它,甚至迴避它、壓抑它,要它走開,不要聽它想對我們說的話。

也因為我們慣常用不接受所謂的「壞情緒」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很多人在負面情緒出現時還會罵自己:「我怎麼可以這樣想!」「我不可以生氣!」來怨怪自己,不接納情緒,不斷的隱忍,以為不去處理這些不舒服,時間過了,情緒自然會煙消雲散。

但實際上,這些情緒都被藏到深處了,越是被掩蓋,我們越無法察覺真正的深層情緒所要提供的訊息 : 其實是因為我們有哪些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因而產生了這樣的情緒。情緒其實是一種警訊,一個提醒,如果我們願意好好傾聽它的話,我們便可和自己更和諧的共處。假使不處理,它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堆積久了,更會轉化成身體的病症。中醫說的「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思(思慮)則傷脾,過憂(悲)則傷肺,過恐(驚懼)則傷腎。」都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例證。

憂憂

那麼怎麼樣是正確的方法,我們該如何來面對這些令我們感到痛苦、不舒服的情緒呢?

試著想想看,假設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希望別人怎麼安慰自己?

是臭罵你一頓,覺得這有什麼好難過的?

還是告訴你這事沒什麼啦! 明天就忘掉了,要你趕快好起來,不要再哭了?

或者就只是在旁邊靜靜地聽你傾訴,不做任何建議,不評價你的好壞,全盤的接納你?

我們希望別人用什麼方式安慰自己,我們就用那樣的方式安慰自己。

C-nk_VuXsAQnsMv

假想我們是自己的大哥哥大姊姊,要安慰心裡那個受了傷的孩子,鬧脾氣的孩子,委屈不安的孩子,我們不會在他難過的時候還責怪他怎麼那麼笨,什麼都做不好,因為我們知道這樣他只會更受傷,躲得更裡面 ; 我們不會騙他這事沒那麼嚴重,你要假裝你沒有很失望,沒有很難過,沒有很在乎,因為我們明明就這麼在乎。我們不急著要立刻解決問題,希望一切都能像變魔術那樣一秒變快樂。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告訴心裡的孩子: 「我聽到你想說的一切了,不論是害怕、痛苦、恐懼、不安,或者絕望,都沒有關係,我們在這裡陪著你。」

陪伴很重要,接納很重要,用開放的態度理解很重要。

當我們不陷溺於情緒之中,而是用同理的態度對待,不貼任何標籤,不評價任何好壞,因為那就是我們真實的感受,我們才算是做到「愛自己」,不是只愛「好」的自己,「不好」的自己就把它丟棄,因為每一個部分都是我們自己。讓情緒被疏導,自然的流動,那麼,我們就仍然可以感受情緒,卻不會被它左右。我們的理性是拿來面對問題,不是用來假裝堅強,這樣的理性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好的感性生活,而不是變成一個麻木無感的人。

rVplnuT
圖片出自 Walt Disney Pictures發行,Pixar Animation Studios製作的電影 Inside Out

人云亦云/李云

時事評論、社會觀察、教學現場、文學、電影、心靈成長等個人意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