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漫遊/曾畹鈞
「火車快飛 ,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越過小溪 ,不知跑了幾百里……」 這是許多人琅琅上口的童謠,卻似乎已經不是孩子們的童年記憶。對於居住在臺南的于萱、承諭與住在桃園的祐宇來說,高速鐵路是他們對於公共運輸的第一印象,不論是南北移動的家庭旅遊,或是寒暑假時回南部探訪外公外婆,精省時間的快速讓人們漸漸離開了火車運輸。而「沿路玩」卻是姨一直期待實踐的親子旅行方式,但是要如何讓孩子們願意進入這樣有些緩慢,或許還必須在艷陽下或寒風中漫步的旅行呢?姨決定嘗試借用不久前參加的「火車大富翁」模式,用標註著臺鐵各站名的台灣地圖與骰子吸引孩子們「冒險」,讓點數決定我們前行的方向與地點。
我在旅行
在陌生人群
在隨機距離
和未曾謀面的自己
相對於孩子,成人會因為熟悉與習慣,順著生活,忽略了「線會一直在生活中像蜘蛛結網一樣…隱隱的…慢慢的…一不留神就完工了。 框會不停在不安中像堡壘防衛一般…堅硬的…強制的…一轉瞬間又建構了。」而「火車大富翁」讓每一個旅人在隨機的旅伴與未知的旅程中「自我破冰」,藉由每一段陌生緣份的開始,透過分享與溝通,挑戰著自承的框限與自許的踩線破框。 每一段探索旅程的繼續,不斷呼應著旅程之初的提醒「放下一切既知的人事物」從零開始感受。
和孩子一起旅行不正也是一切從零開始的新奇嗎?
突然意識到大人通常過於擔憂的保護,會讓孩子無形中失去探索的動力,於是姨決定趁空和祐宇來趟「火車大富翁兒童版」,雖然礙於時間,我們終究沒有實踐擲骰子決定每一次的上下車站別,只是濃縮的讓她在前往陶瓷博物館的旅程中決定所有的未定計畫,姨只負責帶領她尋找決定的判斷與紀錄,同時在回程後,希望可以帶她自己完成旅行小文,順便也把一路上的疑惑,姨的學識不足以說明的部分,嘗試帶她自己尋找資料解惑。
這是祐宇第一次帶著學生證嗶一聲搭火車,因為沒有既定行程,姨甥倆不急著追火車,我們慢慢在火車站逛逛,讓孩子學著從班次暸解台灣南北向及搭乘月台的分辨,還有上下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一路上孩子對於所有的狀況有著無數的疑問,對於車廂間外國語言的交談、戴頭巾穿罩袍的裝扮,尤其好奇,關於這,姨只能簡單說明,更嚴謹的資訊必須等姨做做功課才能和她一起認識在台灣越來越多元的文化。
考量來回時間的充裕與否,祐宇和姨決定來趟鶯歌之旅,由桃園往北,大約8分鐘的火車時間,出站後約步行10幾分鐘,就可以在陶瓷博物館悠遊一下午。基於上次在臺灣歷史博物館對於兒童版導覽的好印象,這次姨還是決定讓導覽的專業寓教於樂,同時還可以藉由「讓孩子再將導覽向大人解說」的模式,讓親子間的互動更為有趣,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是非常喜歡「教」大人呢!
認真的導覽常設展後,祐宇望向戶外的手動區,雖然有些熱,但是運用迷你磚塊排序骨牌,再讓它成功的嘩啦啦一路倒下,還是滿有成就感的。在這,還有個迷你磁磚拼圖區,這次祐宇排了個以花色區別的迴圈圖形。當祐宇專心排序骨牌和設計拼圖時,同個場域間來回穿梭著許多爸媽的指導聲,姨有些感觸,這不是兒童區嗎?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想自己做呢?再讓孩子講講自己的想法給大人聽,或許可以有更多不同的火花。
火車速度雖然遠不及高鐵快速,但是站點多,相對就更深入台灣各個鄉鎮區,隨意在任一站點下車,不特別規劃或是即時google,隨性的與在地人閒聊,穿梭在大街小巷,都可能與歷史相遇。例如當姨甥倆步行前往陶瓷博物館時,就遇見了日治時期建立的「汪洋居」,只是有些可惜的是,目前屬於待整修狀態。
和孩子相處,慢點時間,多點心思,一起來趟親子火車之旅,獲得雖然小小的、少少的、慢慢的,卻也是最真實溫暖的。
童趣漫遊/曾畹鈞
不是媽咪卻熱愛母雞帶小雞的出其不意,不惑的堅持在童趣裡才發現人生一直是萬花筒。習慣從不同角度閱讀世界,享受在文字裡探尋心情的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