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漫步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和山棕相遇,是必然。和山棕相識,卻是偶然。誠如人生交友的際遇,擦身而過的露水,緣淺,稀鬆尋常。駐足停留的邂逅,緣深,難能可貴。旅途中,好友同行,相談甚歡。孤單獨行,若心中夥伴相隨,就不見得是寂寞旅程。
一反其道的生命勇氣
初見山棕,會驚覺遇到侏儒版的椰子樹。沒錯,山棕和椰子樹,在植物的分類上,都屬於棕櫚科,但在棲地的分布,椰子樹靠海,山棕依傍淺山,卻是如此地截然不同。
樹木的生存依歸,是競爭陽光,所以大樹會傾全力向上生長,是形成遮蔭的先鋒部隊。而山棕天生沒有強壯的粗莖枝幹,無法長成參天巨樹。為了接收穿透大樹枝條間縫的陽光,山棕一反其道,採取的策略是橫向生長。纖維化的葉鞘堅守植株中心崗位,寬大的裂葉向四面八方展開,延伸,收藏陽光。
春天的日間,百花齊放,嬌豔多彩,昆蟲忙碌採蜜,山棕欣然綻放。到了夜間,大多數的植物啟動休息模式,山棕卻一反其道,盡全力盛大開放,猶如加映的午夜場,精采繽紛。山棕的花,雌雄同株,異花異熟,聰明地錯開時間輪流綻蕊,以延長花期,增加傳粉機率。厚實的橘黃花朵,散發濃烈的撲鼻香氣,招來夜行性蟲媒,吸引著蛙類、蛇、蜥蜴等爬蟲類,還有哺乳類,猛禽鷹隼等等。然而,最不樂見的是,食物鏈的每個環節,似乎都有隨時想插隊的人類。
反其道而行的生長與花開,不服輸的山棕,善用上天賜予的天賦,在低海拔遍地開枝散葉。反觀人生,面對與生俱來的缺憾,人們有勇氣一反其道與逆境博奕嗎?
心繫夥伴的採集命名
山棕是台灣原生棕櫚,它的命名,猶如記錄夥伴友誼的故事標題。學名有二個版本,不論是Arenga tremula (Blanco) Becc.或Arenga engleri Becc.命名者為植物學家貝卡利(Odoardo Beccari,1843-1920),是當時棕櫚科的分類權威。而種小名engleri則是紀念和貝卡利在分類方面有合作關係的恩格勒(Adolf Engler,1844-1930)。
有趣的是,貝卡利和恩格勒二人皆未曾來到台灣採集植物。山棕的採集是由奧德漢(Richard Oldham,1837-1864)在淡水基隆一帶紀錄觀察。而奧德漢和貝卡利在當時同為英國邱植物園從事植物研究,奧德漢在台灣發現的山棕標本,即以棕櫚權威的夥伴──貝卡利來命名,而貝卡利又以密切合作的夥伴──恩格勒來命名。
一棵植物的命名,聯繫著三位夥伴與山棕的故事,奧德漢行腳北台灣山林,貝卡利和恩格勒分類研究。這一串名字,由分類特徵加上人名組合而成,留下了採集研究的紀錄,訴說著合作無間的友誼。
定觀共學的荒野行腳
山棕為台灣常見棕櫚科植物,全株皆有用途,也是重要的民俗植物,理所當然是解說的入門物種。不論從特徵、生態、功用或傳說,任何角度去切入分享,都可以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
微風徐來,山棕開展的裂葉,搖曳生姿,在陽光下閃耀著墨綠的光芒。每一次的擦身而過,我複習著山棕生存機制的勇氣。每一次的駐足停留,我重溫著和解說夥伴合作的熱情。
勇氣,幫助我渡過生命試煉;夥伴,支持我前往夢想旅程。走進荒野,同行共學,向山棕學習,譜寫山中傳奇。
<山棕>
別名:台灣砂糖椰子
科屬:棕櫚科山棕屬
分布:台灣原生種棕櫚,常見低海拔森林底層。
花期:4-6月,雌雄異花異熟,通常雌花早一個月開花,夜間花香濃烈,吸引夜行性蟲媒,形成小型生態食物鏈。
名由:生長在山中的棕櫚,故名。
用途:
- 葉軸:分割後可製繩
- 棕毛:掃帚、刷子。
- 羽狀葉:屋頂搭蓬
- 葉柄:碾碎後製糖,故名「台灣砂糖椰子」
- 花:提煉香精
- 食用:嫩芽(原住民十心菜之一)
- 庭園:觀賞、誘蝶、誘鳥
- 重要民俗植物:
(1)原住民祭典火把象徵。
(2)矮靈祭及射日傳說。
(3)豐年祭以山棕葉綁小米穗,慶祝豐收。
(4)天祥舊名「塔比多」,太魯閣語意指山棕。
特徵:
- 灌木。
- 葉鞘纖維化,以支撐植株得以橫向伸展,以截取樹冠夾縫間的陽光。
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穿越山林與人間,觀察生態與群眾,凝聽松風與脈動,嗅聞芬芳與氣息,品嚐鮮嫩與悲喜,觸摸綠動與冷暖。書寫對話,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