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u 完整連結:https://www.pubu.com.tw/news/5110
書評作者 / 楊沐恩
二零一三年,大衛.格雷伯在《逬!》雜誌刊載了一篇實驗文章〈論狗屁工作之現象〉,獲得極大的迴響。作者再接再厲,透過進一步公開徵求收集更多材料,最終完成一本專門探討「狗屁工作」議題的書籍。
書中對狗屁工作的定義是:
完全無謂、不必要或有所危害,連受僱者本人都無法講出這份工作憑什麼存在,但基於雇傭關係的條件,卻又要假裝其不然,這種有支薪的工作就是狗屁工作。
白話一點,就是工作的人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沒什麼實質意義,甚至根本無事可做(通常伴隨無盡的裝忙)。作者條列五種狗屁工作,並逐項說明,引用工作者自述進行印證,這些內容皆十分精準,讓人能立刻從記憶中找出對應的職業。
比如「幫閒」,作者定義這類工作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讓某人覺得他舉足輕重,在古代就是家丁一類的存在。對應現代社會他則引用幾個事例,譬如公寓門房,負責在住戶回家時按鈕開門,然後跟他們打招呼。除此之外,幫證劵操盤手打電話給客戶,營造操盤手賺錢賺到不可開交、無法親自聯絡氛圍的電話銷售員等進階版本。看完全部,您會發現狗屁工作的內容並非光怪陸離,反而非常容易想像,甚至或多或少都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大衛.格雷伯還進一步提出這類工作的存在可能造成的危害(基於自述內容)。一方面是間接傷害,自覺工作無意義但仍日復一日執行對心理狀態的影響,或是加重公司上對下霸凌與羞辱的頻率與程度。
另一方面來說,直接危害包括某個工作只為了嚴審社會福利的申請資料,讓預算很難造福真正有需求的對象,還有使用話術誘使人購買根本不需要的商品的惡質推銷,說明狗屁工作是一種真真切切的社會問題。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討論,包括促成狗屁工作產生的文化、資方與政治方面的推力,解釋生產力提高的現代社會,為什麼選擇創造百分之四十沒有實質作用的工作維持就業率,而不是降低平均工時。還點出芸芸眾生的我們,為什麼視狗屁工作大量滋長的現象為正常。在最後章節也給予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政策上的建議。
這本書內容完整,論點合理,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說明清楚,推薦對探討社會現象與議題有興趣,或是總覺得工作沒什麼問題但就是哪裡不對的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2011 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該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 99%」(We are the 99 percent),為廣大失業人口發聲,深深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格雷伯在臺灣的著作,尚有《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商周,2014)、《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商周,2016)等書。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li。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出身。
書評作者簡介
楊沐恩,軟體工程師兼業餘作家,著作有《帶著勇敢去旅行,29位旅人真實出走的故事》(與樂寫第三屆學員合著),學生時代因推薦太多書本給學校圖書館被發信制止,手不離書,書不離手是他的最佳寫照,目前經營個人創作粉絲團:「三更有夢沐當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