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讓孩子在國外長大?從技術及目的談起…

最近一個大學時代的老朋友問我這個問題,因為羨慕國外的生活環境,有蔚藍的天空、乾淨的空氣、陽光和草地,他在考慮台灣、中國、美國、澳洲,哪裡適合帶孩子居住成長,想知道當初我的父母或是我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的想法。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個大哉問,因為我曾是個小留學生,有很多同為小留學生的朋友,也有很多朋友跟外國人結婚後移居國外,在當地生養孩子,自己的姊妹也有住在國外或是在國外育兒,看過很多例子後,我考慮的不只是網路上找得到的數據資訊,例如:學費、生活費、人口、氣候等等,更在乎那些短期看不到,很難用數據衡量的影響和價值。

因為經歷過,有很多深刻的感受,我會思考很多理性之外的感受和直覺。我的父母沒有小留學生經驗,他們的出發點非常單純,就是讓孩子受良好的教育和生長環境,希望我們學成後能將家裡的教育事業發揚光大。聽起來簡單,但讓孩子那麼小就出國,默默承受分離的苦,為人母的不捨一定超過孩子很多。

我父母都是國、高中移居到台灣的「新移民」,很早就脫離父母的羽翼、獨立生活、白手起家,有華僑離鄉背井闖蕩的靈魂。當時為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想法,犧牲壓抑很多感受,說自以為不是怪他們,是說那是當時他們能夠做得最好的決定。 但是這個決定所影響的結果,在二、三十年後才看得到,也或者可能帶來正負兩面的影響。

他們當時也沒有想到,其中一個孩子因為很小出國,長大後更適合留在當地生活發展; 另一個孩子因為從小接觸多元文化,形成一套不屬於任何國家民族的價值觀,沒有繼承家業,更因為從小留學,長期不在家人身邊,深刻體會異鄉遊子思念家鄉家人的心情。畢業後選擇回台灣陪伴父母,工作幾年後當全職媽媽,全心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從目的性和技術性兩方面來說,需要考量這些:

[目的]

1. 想要孩子在更健全、非功利主義、升學主義的教育體制、更好的社會、 生活環境中成長

澳洲的確有適合孩子生長的環境與教育體系,重視個別發展、思考、創意、體育、興趣培養等等。社會相對單純,治安好,因為大自然環境佳,地理位置又與世隔絕,不像美國過度資本主義。缺點是產業比較不發達,父母移居比較難找工作。

除非父母的工作需要去美國,我會建議讓孩子去澳洲。美國是極度資本主義的社會,價值觀傾向過度消費與浪費、貧富差距大、社會有很多不公義。教育還是太功利主義,愈是大城市升學競爭壓力愈大,比較不適合孩子成長。美國的優點是走在產業尖端,教育重視創新、實作與領導,高等教育品質好但學費也很貴,比較適合去念大學和研究所。

2. 希望孩子從小學好英文,將來能有競爭力

英文很重要,是掌握世界第一手資訊的主要語言,可以幫助你看到國際上這個領域的最新發展,對於所有領域的學習都有幫助。

但英文到底需要到多好? 一定要出國留學才夠好嗎?

我的經驗是不一定。 有些人沒出國長期留學,但是從小學不間斷且努力營造英文環境、大量閱讀課外英文書籍,每個寒暑家出國遊學,即使要花不少錢,英文學習成效也是滿好的。但要發音好聽就需要盡早學英文、有全英文環境,所以留學或是在台灣念正統的美國學校也可以辦得到。

如果單以把留學當作提升競爭力的手段,從CP值來看,高中出國念到大學畢業回台灣就業,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太早去燒更多錢,英文程度從B+到A+可能需要十年的學習累積,幾百萬的學費、生活費,在台灣工作薪資偏低,十年也不一定賺得回來。但是應用在台灣職場工作上,英文程度B+加上其他的專長就足夠了。

在國外念到碩士、博士投資的錢,回台灣通常賺不回來。因為產業結構,若要像美國的工作條件不好找,除非就找薪資低、專業度低、雜事多的工作。

3. 給孩子更寬廣的人生視野、多元文化體驗、與生活經驗 

從小出國留學可以提早體驗更豐富的文化,接觸各種社會的價值。教育和生活是淺移默化看不到短期效果的,大概最少要二十年才看得到,所形成的價值觀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如果讓孩子從小在跟台灣不同的社會,接觸很多元各種異於台灣的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他的思想會被打開,會去問很多為什麼,不會盲目接受台灣社會的普世標準和教條。他的價值觀變得跟台灣主流不同,不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是傾聽自己的心,想做自己。

如果用世俗的成功標準看,可能會覺得投資了千萬,結果孩子沒有進外商當主管年薪百萬,沒有繼承家業當管理者,好像很沒有野心很平庸,如果父母沒有調適好自己,最後孩子的選擇跟你想的或許會不一樣。

不論是在國外長期生活、旅行、讀碩、博士獲得的知識、生活經驗,這些是自己的生命體驗,從這個角度看當然是無價的、值得的。 不用功利的眼光衡量每一件事,才能看到真正的價值。

4. 如果幼兒園、國小就出國,父母要不要一起去?

剛到異鄉除了要適應新文化、新環境的人、事、物,不同的學制、還要重新建立與人的關係,生活上和課業上有很多需要學習才能跟上,對大人來說心理壓力不小何況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與溝通紓解壓力。

超人氣小兒科醫師育兒作家黃瑽寧說:「孩子12歲以前正是教養黃金期,要把握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到了青春期則相對困難。」孩子在12歲以前特別需要父母的愛和陪伴,對於他內在力量的養成和穩定有很深遠的影響。因此最好是至少有媽媽或爸爸陪伴一起生活。 但是對於夫妻婚姻關係來說,長期分開生活很辛苦,又很難互相體諒分擔,容易有不好的變化,因此最好是全家一起生活。

如果無法全家一起移居或移民,建議不要考慮出國留學這個選項,因為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多,得到了良好教育和英文能力,卻可能失去家庭的陪伴與愛。選擇沒有對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能承受的後果也不同。

我自身的經驗,九歲去澳洲跟大我十幾歲的姊姊同住,大伯住在附近的城市,只有接機的時候見面,爸爸、媽媽有時輪流來短期陪伴,但也常常只有姊姊在,後來國中的時候是跟妹妹住校。 雖然姊姊們對我很照顧,但好想念爸爸、媽媽,畢竟到新環境,生活中有很多挑戰,還是很想跟父母訴說。

當時還沒有網路,越洋電話很貴,只敢講一下,聽到父母的聲音很安慰,有時會寫信回家。跟姊姊住已經不錯了,更別說住同學家或寄宿家庭,很孤獨,若碰到霸凌不公平的事,兒童或青少年的心靈會有很多無法言言喻、自行消化的傷,會對原生家庭產生不圓滿的想法。

當時很羨慕本地人同學,有父母、祖父母陪伴,生日時父母會辦慶生會邀請同學到家裡玩; 也好羨慕另一個台灣男生,他父母買房一起住在澳洲,家裡還有養狗,幫他辦慶生會,那才是一個家的感覺。父母不在身邊的小留學生,心中就是一個過渡的感覺,覺得這裡好美,雖然很喜歡,但依舊不是我的家。 

5. 未來孩子長大是要回台灣,還是要留在當地生活發展?

如果要回台灣,就不必太小出國,因為待久了會被同化,回台灣社會容易價值觀衝突與不適應。如果願意讓孩子留在當地成為公民,可以年紀小一點就去,對於當地文化與身分認同比較容易融入。 

如果以增加競爭力、回台灣發展為目的,國、高中再去的CP值比較高。 一般來說國、高中去的留學生因為年紀比較大一些,很多是自己住校,有些家境好的父母會移民、買房輪流來陪住。國中其實是個敏感的青春期年紀,孩子想要獨立和空間,但是父母的陪伴、傾聽、理解還是很重要。若父母不在身邊,孩子沒有支持、心靈空虛,遇到同儕誘惑沒有辦法分辨,衡量是非輕重,可能會不小心做了後悔的事,承受很大的壓力,導致心靈受傷而留下陰影。

高中比較成熟,能獨立在國外生活,但在孩子到高中之前,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用傾聽、討論、信任、尊重的陪伴與相處,建立良好的溝通與親子關係,到了高中,孩子會繼續保持與父母良好的關係,獨立生活比較不會出問題

6. 孩子的價值觀扭曲

如果不是自己開公司當老闆、家境好,一般受薪階級可能需要借錢出國留學。當孩子的思想不夠成熟,父母又不在身邊陪伴開導,看到同學家境跟自己在不同的層次,物質上很富足,例如:住豪宅,國高中就使用名牌的鞋、包、車等等,孩子可能會覺得這些都是基本該有的,為什麼我沒有?很難去體會自己能在國外留學,其實是父母很努力、犧牲很多才能供應的資源。一方面父母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慾望,孩子心裡也很多不平衡。不過這個情形在孩子長大成熟,開始自己工作賺錢之後就會改善了。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技術性]

1.費用: 是最現實的問題,直接影響能不能做這個決定。

粗估生活費一年約50-70萬,學費一年50-70萬台幣,公私立學校學費差不少,不過國際學生的學費都很高,約本地生的2-3倍。 健保費、就醫費用也很高,但貸款也是可以解決的。 如果費用的問題可以解決,再來思考其他問題。

2. 生活型態: 這些才是真正影響人格發展和價值觀的問題。

全家移居?單親照顧?住校?

孩子上學,大人要全職育兒還是工作?

 全職上班還是自由接案?

如果選擇美國,居住的州和城市就非常關鍵,關係到生活消費、物價、房價、治安、學校體制、稅制等等。如果選擇澳洲,就看喜歡比較在地化 (二線城市,例:布里斯本),還是比較國際、多元文化 (一線城市,例:墨爾本)。

3. 有無後援

如果是第一代在國外生活,因為沒有家族人脈,多少還是有漂泊的感覺。最好能住離親戚近一點,或是跟朋友圈近一點,面臨各種挑戰需要協助的時候,比較不會孤苦無依。

4. 孩子的中文學習與自我文化認同

如果從小去留學,但沒有繼續學中文語言與文化的知識,長大了留在當地,就像是個當地人,沒有額外的語言技能或是文化價值,就沒有特別的競爭力。 

一個人的價值,往往異地而居,改變生活環境後才能真正被凸顯。 這過程包含了取捨、犧牲、轉念。一般而言學成後回台灣,是比較有競爭力的,前提是有努力學習,沒有在國外混日子。要回台灣的話中文一定不能太差,不然也是個半文盲。

在國外的華人二代,最重視的就是母語和文化的傳承,這個部分的學習與持續,比在台灣學英文還要不容易。華語文字的特性,必須透過大量重複書寫和閱讀累積才能自然內化,如果要中文有一定的基礎,建議念完國小六年級再出國。除了中文比較有基礎,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數學進度會比較超前,讓小留生在國外能有比較擅長的科目或興趣,能集中注意力提升英文程度,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和力量,也能增加人緣。

我國小三年級念完去澳洲,在姊姊的督促下,自學中文,請家教、寫自修。 課外讀物: 推薦金庸小說,內容有趣,中文程度又夠深,整套讀完可以增進不少中文程度。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要自學不會太難,比起二、三十年前,實在方便多了。

2000年我11年級時,面臨12年級申請大學或是回台灣,有很深的不安全感,覺得自己是個不上不下的半調子,英文沒有澳洲人好,有時有些感覺無法表達完整,中文還有台灣的歷史,也遠不及從小在台灣的就學的人。這個不安全感當時真的很困擾我,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一直到最近幾年當媽媽也是會擔心。

我的英文再好,想用澳洲文化教育孩子,但我畢竟不是澳洲人,對於語言表達或是文化,不可能100%純正。 但我看到很多朋友,不論是跟外國人結婚組成家庭,用雙語或三語、雙文化教育下一代時,文化或語言都是經過混血的、不完美的,沒有絕對正確、正統的文化教養方式。直到領悟到世界上那麼多人會講多國語言,也不是每一國語言都精通, 才比較釋懷。

結語:

這個問題跟要送孩子去幼兒園或自己帶,要送哪一所幼兒園一樣,沒有單一適合每個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資源、需求、個性、重視的面向不同,適合每個人的方式也不同。 有些人的工作在台灣,或是想陪長輩,所以決定不帶孩子長期出國或移民,但是又希望孩子有不同於台灣主流的教育,也想學好英文,因此有不用外國身分也能讀的美國學校、實驗學校、寒暑假的遊學等方式,不過如果不是正統的美國學校而是台美雙學制,壓力會很大,可能會扼殺學習的樂趣,要慎選評估。

每種選擇都有取捨,沒有完美的解答,想清楚目的、想要的生活型態、自己的價值觀,選擇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因為沒有人的成長過程是完美的,不用怕做錯決定,相信孩子有與生俱有的適應力與潛能,我們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

=====================================================

李文璇 Syenny
瘋城部落的文化體驗策展人與講師,她籌劃舉辦文化課程和活動。自幼曾在台灣、澳洲、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求學與工作,旅居過世界超過八十個城市。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修得藝術管理所碩士、義大利波隆尼亞大學 (Univerity of Bologna) 修得文化與藝術創新與組織所碩士。

豐富的國際經驗使她熱衷文化和旅行,曾夢想在文化藝術界發光發熱,成為母親之後選擇當全職媽媽,開啟全然不同的內在視野,致力照顧小孩的身心靈,也踏上自我探索之旅。因深受孩子啟發,她開始研究教養、推廣文化生活與語言學習、親近大自然。她透過做瑜珈、花藝和與孩子玩,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驚奇、練習實踐活在當下的正念生活。

Photo by Daria Shevtsova on Pexels.com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