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成為生活之後:卑南作家巴代

巴代是臺灣近年來創作能量相當豐沛的作家,從2007年開始幾乎是每年出版一本長篇歷史小說。首次見到巴代老師是2018年一場「小說課怎麼教」的分享會,他侃侃而談自己的創作歷程,如何透過大量閱讀累積寫作題材,坐在觀眾席的我只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這次採訪是約在老師家,踏進家門的時候我彷彿可以窺見成功的祕訣。

井然有序的生活

窗明几淨的家是我的第一印象。訪談開始前,師母端出來的水果稍微緩解高雄10月仍舊稍嫌炎熱的天氣,巴代老師穿著短褲,跟當初分享會一樣輕鬆的神情,只待我準備就緒。

首先便是當初我在分享會最感到疑惑的事情:「如何分配創作時間與日常生活?」他認為自己的創作已經成為生活,因此也不需要特意區隔。只是,從構思到完成一部長篇歷史小說需耗時5年,加上平日的演講、訪談等邀約,創作的時間其實相當零碎且有限。他提到白天通常都是關在書房裏面,但也不全然都是靈感湧現的狀態:「發呆也是我的工作之一。」重點就在於規律的生活作息、不熬夜、還有適度放鬆。

在這樣的狀態下,家人的支持就顯得相當重要。師母端出水果與茶之後,就去做自己的事情。我看見冰箱上面用磁鐵吸住的帳單,聽著巴代老師說:「日常瑣事都是我太太打點,例如去郵局或繳帳單。」然而,為了產出關於卑南族的小說,巴代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在田野調查上面,他說師母也會同行。一來是從高雄到台東或屏東的路上能有照應;二來也能直接得到「讀者」的意見。「彼此都不孤單。」巴代老師微笑著說。

給讀者的難題

回憶過去閱讀《暗礁》或《浪濤》的經驗,雖然主題是臺灣原住民,但閱讀經驗卻是相當挫折。在過去的學校教育裡面,原住民的歷史與戰爭都只是名詞,囫圇吞棗也就過去了。「有好幾次我都讀不下去,然後就把《浪濤》放到一邊。」我向巴代老師坦承。沒想到老師回應:「我是刻意讓讀者放慢速度,放大量細節在小說裡面。」

過去的分享會,巴代老師就相當驚訝有高中教師願意帶領學生閱讀他的長篇小說,因為這簡直像「越級打怪」的概念。當然,並非所有作品都令人畏懼,例如偏向奇幻主題的《斯卡羅人》就能被國、高中生接受。

長篇小說跟散文或短篇故事不同,作家利用極大的篇幅塑造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有時候讀者需要閱讀兩、三遍才能理解箇中含意。

持續突破與嘗試

巴代老師曾經拍過廣告,也客串過電視劇,都跟他自己的作品無關。為何會有這樣的機緣?他說純粹是「原住民」、「中年」、「留落腮鬍」的交集,讓別人聯想到他的模樣,也有點被定型的感覺。他認為這都是一種機緣與生活經驗的累積。當被問到會不會想再多演幾部作品時,巴代覺得畢竟不是本業,因此淺嚐即可。

2019年出版的《月津》則是另一次突破,無論是讀者或作者。有別於上述提到的閱讀困難,《月津》是一本相對柔軟的小說。雖然回顧清朝時期臺南月津港的歷史,但並非著重地方誌書寫;原住民與漢人的相處仍舊是素材之一,更加入羅漢腳的同志情誼。「我並不是為了趕搭臺灣同婚法案的熱潮。」巴代老師強調。

在想像羅漢腳的文化與月津港的歷史變遷,巴代老師不僅到現場進行田野調查,也虛擬部分場景。當手邊的史料有限,他就深入剖析角色的內心,所以《月津》裡面有許多人物的情慾流動(男色與女色都有)、種族的掙扎、以及階級的矛盾。

結語

訪談結束之前,巴代老師細數手邊待完成的小說清單,看起來仍舊很有自信。在他身上看不出來寫作與生活間的拉扯,也許就像他所說的,當創作成為生活,就不用擔心切割時間的問題。


我的對話練習 / 顏正裕

試著與不同人事物交談,也許就能產生更大的火花。現職大學英文兼任講師,得過高雄青年文學獎、新北市玩字時代散文入選,正在籌備一個長篇創作計畫。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