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探討文字創作,找到個人風格

Photo by Nita on Pexels.com

  「科學是外向的,宗教是內向的,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是美學,他是一個橋梁,所以,最好進入藝術的世界。」——《奧修著作》

  無論是創作者,藝術家,都是在追尋內在的自己,在現實世界中他們可能有自己的美學,然好的作品,除了打上創作者獨特的手印,更不能忽視其中的風骨。

  雖然關於「美」的定義太過浩瀚,且不能以偏概全,但實際上它與我們十分貼近,甚至是與生俱來。與閱歷無關,與背景無關。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它來找到自我,然後忘記自我。而這也是我創作的目的。

  在此分享一些對於創作路上的一些心得,粗略統整如下:

一、創作的過程

  1. 發掘自己的記憶與深層情感:

平日裡的日記本,觸發情緒的事件等等,皆是很好的題材原料。

  1. 消化轉換:

這步驟重要的兩點是將題材原料擴大範圍(是否有重複或相似)與用更高的視角(第三者視角)來觀察。尋找資料或向他人取得建議都是好的方式。

  1. 做成作品:

將統整與篩選好的想法作成作品。參考"作品的構成"。

二、作品的構成(文章)

  有了好的想法之後,便是要將它創作出來,讓我們用設計的方法來分析一個作品(以文章舉例)有那些要素呢?

  1. 中心思想:是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獨特性)與世俗價值無關(獨立人格),且不受單一作品的限制,意指出自此創作者的作品皆受到它的引導,因此必然是足夠抽象。

另外,它也隨著個人成長與時間俱進,發生改變、補充或微調。

  1. 具體構成:

(1)架構:分段或敘述順序、行文節奏等。可以聚焦於所述事件的重點部分,但仍要顧及整體流暢度及美感、完整度。

(2)文句:字、詞、句,甚至段落的安排,選擇與使用。許多修辭技巧可供選擇,也是最為直觀能夠展現視覺美感的部分。

(3)取材:篩選適合的描寫對象或比喻對象,以及故事、世界觀等。

(4)意境

  一指所寫對象與自身的關係,有夢想(造境)、寫實(寫境)兩者難分別,適合應用在不同類型的文章。

  另指對於文章題材思考的層次變化或心境變化,若能將消化轉換時獲得的更高視角觀點於文中提出,更能增加文章作品的豐富度。

(5)主體:一件作品的主體,架構、文句與取材皆環繞它而成作品,訂題目時也需依據主體。在實際創作中題目的訂定常放在最後以便更精準的命題。

  


黃冠婷

喜歡欣賞各類型的創作,看到美、生活的美、藝術的美、靈魂的美。

令我們與大地連結更加深刻。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