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們來進行一個修煉的動作…」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對話是否也不知不覺地套入了以上「進行…的動作」的句型呢?這樣的對話,並不影響日常對話的溝通。然而,當我們試著將「所說」凝聚成「所寫」的書面文字時,若是一再地使用相同的字詞、句型,便會顯得冗餘,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
從「口說」到「書寫」,溝通的方式從「說與聽」變成了「寫與讀」。說與聽,相對地可以即時地補充、互動、回饋,側重的是能讓溝通的對象即時地理解;寫與讀,由於讀者並無法與作者即時地互動,作者要透過文字傳達訊息,除了需要考量文字的閱讀體驗,內容也必須更全面,文字的要求要更著重「連續」、「完整」以及影響閱讀體驗的「美感」。
舉個例子來說,家裡擔心在外地的我飲食不均衡,這次回家,家裡買了一大袋的橘子,叮嚀我每天都要記得吃水果。我跟朋友說:「家裡給我那麼多水果好開心,但就是會要連續吃好多天。」上面這個句子就是一個很直白、口語化的用句。這裡的「但」和「連續吃好多天」好像還隱藏著背後沒說出口的煩惱,前面「好開心」的情緒,也可以再描述得更細緻。若是寫成文字,便可改成:「家裡給我那麼多水果,真是讓我感到窩心。但煩惱的是,接下來一連好多天,我都要吃同樣的水果了。」一來一往,可以看得出來,「口語」及「書寫」各自有適合的形式,若是互相替換,將書面文字口頭說出來,也會顯得過於繁瑣、拘謹。
雖然現在的影視平台橫行,但在職場上的簡報、文案、報告,仍是以文字來呈現;我們的IG、臉書,雖然也逐漸以影音來表達,但一段好的文字,也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長篇大論的模式或許已不再適用現代人,但一段透過「微書寫」所精煉的文章,仍然可以用網路及書面的形式,精確地傳達我們的思想,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本文參考由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楊曉菁所著的「階梯寫作」一書,整理出審視文章的三項標準,當我們能有意識地去關注這三個面向,並持續修正、學習,我們的文章也就能越來越進步了。
三項標準如下:
- 邏輯:無論是敘事、論述,邏輯都是其中的骨幹。可以按照具體的「形象邏輯」,包含人、事、時、地、物,及抽象的「思維邏輯」,包含為什麼(why)及事情的經過(how)兩個層面來審視。要注意文字內所包含的元素必須完整,且彼此之間要能達到一致性。
- 語法:中文的「句子」是語言運用、表意的基本單位,由「主語」及描述、說明主語的「謂語」所構成。要注意主語及謂語也必須一致、具有邏輯性,常見的錯誤為要描述的主語,在不自覺中被替換了。例如:「數學不是老師上上課、課本看一看就能學會的。」這裡的「課本看一看」,容易誤以為主語是前面的數學、或是老師,更精確的寫法為:「數學不是一門老師上上課、學生課本看一看就能學會的」這個句子裡,「學生」才是「課本看一看」的主語。
- 修辭:一段有修辭的文字,能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更有想像的空間。使用多樣、但意境不同的同義詞、加上轉化、譬喻,到句子之間的排比、映襯,都可讓文意更豐富。例如:「打開房門,滿屋子的寂寞,大聲鼓掌。」這段文字,便使用了映襯、轉化,深刻地刻劃出房內的寂寞。
寫作,就像是在建一棟房子。
邏輯,是一篇文章的架構,也像是一幢建築的鋼筋骨架;
語法,則在組織語句、構築篇章與段落,就像是砌磚的過程,好的語法,能使結構紮實、緊密;
修辭,則更增添文章的色彩,就像是建築內的裝潢,能將屋內點綴得更有生氣。
在起步的階段,我們若能謹記這三個標準,對於報章雜誌、網路上的文章也能以此標準來賞析、學習及模仿,並多加練習,假以時日,我們也都能建構出一篇精煉、優美的文章。

孫峻德
喜歡透過寫作的方式,來整理自我的思緒,留下一份曾經認真活著的足跡。
參與閱讀寫作教育計畫已有三年的經驗,並持續在寫作、教學等領域上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