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寫作品】一本書,讀了六年,不完美是走向心裡孩子的鑰匙 / 陳雅柔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你打算再折磨自己多久?……背了16年的包袱,你真的該放下了!」

我坐在窗的對面,無神地聽著,諮商師的語氣從溫和轉為不耐煩。…

又過了一年…當諮商師告訴我:「雅柔,你生病了,去看醫生好嗎?」我從未見那樣堅定又凶悍的眼神,那刻,肩上的擔子如釋重負。

【你和爸爸一樣「沒用」!】

母親生我的時候是寒冬,那年,她27歲,剛來臺灣一年,1709公里,是母親思念的距離。為了生孩子,她與死神相隔五分鐘的距離,長大後聽著這段往事,竟像聽廣播電台一樣無感,流淌在我血液裡的是倔強、不服輸還有更多的壓迫,像瀑布一樣,只有更多的水傾瀉而下,沒有逆流而上。

母親不識字,在這裡人生地不熟,丈夫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她無依無靠,白天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孩子,晚上回到家照顧中風的婆婆,一直忙到深夜,她才能休息。

因此,從小我就是個順從聽話的孩子,樣樣求好,我可以坐在書桌前與參考書為伍,保持三年的第一名,也能做一整天的家事,只要能贏得掌聲、符合期待,梯子爬的再高又如何?我不怕摔,只怕自己爬的不夠高、不夠快,更重要的是,我想逃脫「沒用」的標籤。這就是我,別人眼中一個獨立自律、堅強樂觀又孝順家人的新二代孩子。 在意識混沌帶中生活了十六年。有天,一本書的到來像一道玻璃劃裂了本該繼續完美包裝的人生。

【向死.而生】

我與母親的關係就像大海裡的一根浮木,彼此緊抓無法鬆手,書上的這段話彷彿有種魔力,深深的吸引我:

我知道你受苦了,我知道這一份苦你背得很重,背得好辛苦。你為愛勇敢過,你為愛努力過,你也為愛受傷了。

閱讀是一段回頭檢視人生的歷程,在原本的生活裡,並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聲音與想法,我過著陳雅柔的人生,卻不知道意義何在。別人的故事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細心體貼是為了不挨罵、凡事皆好是渴望得到母親更多的愛,自律獨立是為了符合期待…」

這些意識被開啟,心理上認同,身體卻很誠實地逃避,生活開始失序,越來越多的想法與聲音浮現,爭吵、辯論甚至鬥爭,那段日子,我像沙漠裡的駱駝,渴望陽光來臨的時刻,期盼繩子鬆綁,但當繩子真的鬆動,我卻發現自己走不動,無法向前,依然待在那棵樹下

來埔里念書後,那些化膿、腐爛的傷口得以重見天日,忍痛揭開傷疤,仔細地清洗、上藥、包紮,與過去和解。過程中有很多的誤解、無法原諒、無法修復的問題,首先面對的是強烈的自我防衛機制,

這是一場耐力賽,必須耐心以對,以及與母親分離的勇氣,不管是拉開與家裡的距離還是逐漸脫離母親給予我的保護殼,如果不想再活在別人的影子底下,那麼這段疼痛是必然也是必要的

在藥物、諮商與關懷陪伴下,我一點一滴地過回本該屬於我的人生,喜歡笑、喜歡自由、喜歡載歌載舞的印度電影、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喜歡寫作畫畫,

我在文學裡救贖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書寫中梳理人生的創傷

當我看見那個蜷縮在角落滿是傷痕的孩子,憂傷與陰鬱寫在她的臉上,我走向她,告訴她:「孩子別怕,有我在,我陪你。」

【兩個孩子】

那本書至今還沒看完,從16歲到22歲,愛自己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輩子的功課,每個人來到這世上是多麼的不容易,

我們都是第一次過自己的人生,生氣、懊惱、憤怒、怨恨……這些都是被允許的,哭完之後別忘了要用力地笑、大口的呼吸,睜大眼看變化萬千的世界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兩個孩子,一個是憂傷,一個是喜樂,我們身兼父職與母職,陪伴愛護她們一輩子,能陪自己走到最後的是住在心裡的孩子,所以更要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第七屆圓夢寫手成員/陳雅柔

22歲,標準「鄉下人」,「菜市場」名—陳雅柔,家門前四周都是田。喜歡風、喜歡海、喜歡下雨、喜歡山,喜歡大自然的一切一切,在山裡讀書,看變化萬千的雲海和陽光。在書裡閱讀別人的人生,也在梳理自己的人生,踏上中文系,希望能用文字為他人點一盞燈。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