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好的時刻,遇見這本書,像是聽著一生的心靈摯友,娓娓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一如推薦序的作者許瑞云醫師說,作者透過自身經歷的人生逆境所轉化的體會與心得,與讀者分享如何面對未知的明天、生命的低潮、對自我的不滿,以及在死亡跟前難以忽視的不安及恐懼。
我反覆翻閱閱讀,記下每章節的名言佳句,一方面是對出家生活有興趣,一方面是每章短篇裡,總是有發人省思的片段,恨不得把整本書重新抄寫一遍,不虧是達拉喇嘛說:『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主要是講述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傳奇一生,而納提科是他的法號,意旨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年僅二十六歲就當上知名企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財務長,有車又有房,看似未來一片光明,卻辭去工作,當了十七年的森林僧人,在四十六歲還俗,出家人捨戒而恢復普通人的身分,在人生最後的有效期限,染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症),會導致人的肌肉逐漸萎縮與無力,最後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在2022年1月17日過世。
你們知道嗎?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我發現,當盡力按照這項原則生活時,日子總是過得比較好,有時甚至是好很多,當然這不代表對自己的生活馬虎,也並非對自己可以與應該計畫的事情,不該做任何規劃。但它的意思的確就是,如果習慣以更多的信任過生活,也可以且勇於放掉對控制與預測未來的虛妄企圖時,我們就能達到自由和智慧的最高境界,然後幾近神奇的事會發生。
簡單來說,幾乎所有人都受兩種念頭支配:以自己過往一切為主的念頭,以及關於自己未來種種的念頭。這些念頭有一種幾近催眠的力量,它們都有相同的印跡:我的人生。
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放下念頭與控制,轉向內心並聆聽、活在當下、定時在平靜中休息、活在信任中,這一切都是為了探索能否有機會找到比念頭更真實、更寶貴的事物。
如同納提科在四十六歲選擇還俗一樣,和外界隔閡了十七年,跳脫既有的舒適圈,他將要面對全新的挑戰,在還俗之後,他罹患臨床上的憂鬱症,幾乎每天晚上都會醒來,渾身是汗,焦慮在胸口和胃裡翻騰,整個人會無可救藥地陷入憂慮和恐懼中,就像被催眠一樣。永遠交不到女朋友,永遠不會有家庭,永遠找不到工作,也永遠買不起房子貨車子,不會有人想跟他在一起,十七年來他一直在精神成長上努力,而這就是他的下場。
在閱讀本書時,我也辭職了,沒有騎驢找馬,也沒有備案,離鄉背井來到台北工作,看著手邊為數不多的存款,我還有些喘息空間,我還有時間,不差那幾個月的工作空白,在找下一份工作前,我想重新找回內心的寧靜,當我偶然遇見這本書時,我久久不能自己,書中的文字,字字打擊我每個當下的狀態,使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閱著,咀嚼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好美,好祥和,這就是我尋尋覓覓找尋的平靜感,化做文字呈現在我眼前,不會因為讀了一本書,就大徹大悟,但改變的種子已經悄然在心中種下。
最後呼應本書的書名,節錄書中的一段落,今晚,我要傳授你們一句有魔法的箴言,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這個智慧是永恆的,當然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宗教,我可能錯了,如此簡單、如此真實,又如此容易忘記。
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我們往往認定,生活應該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輸入優惠代碼cowrite30可享82折優惠喔!!!
作者介紹2.0版/魏景承
常常不務正業的小書僮,
樂愛多方面嘗試,
來認識自己到底是誰,
藉此激發無限的潛能。
書籍心得遠遠不能代替原著,
對本書有興趣者請手刀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