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磚石舊城看新竹百年風華

這是一趟由新竹同知沙龍李元璋老師導覽的新竹舊城文化漫遊。新竹舊時城牆多,城門多,而舊城演進的脈絡,起源於防禦需要,先有竹子城(故名竹塹),後有土城,最後有磚石城。

有人說:「這是一個因為聚居、生活、防衛而衍生的故事……」。

老新竹的城牆發展史可回溯至清朝時期,當時的淡水廳治竹塹城是北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因位居要地,所以需要興建城池以達到防禦的效果。於是在西元1733年興建了竹子城,主要是漢人在城隍廟附近種植防禦用途的蕀竹叢,但在乾嘉年間便被破壞了。

後來在清道光年間,清朝進士鄭用錫提議興建「磚石城」,取代年久腐敗的竹圍牆。所用材料除了城門取自唐山石外,城牆石以本地石材為主。磚石城牆於西元1829年秋完工,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資料來源:新竹市北區區公所網站、維基百科)

該城以城隍廟為中心,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城門的命名有它的意涵:「迎曦」是迎接晨曦的意思,指看到日出的東邊;「挹爽」是延(邀請)挹(引導)爽氣,爽氣指的是秋氣,秋天吹的是西風;「歌薰」是指歌頌夏天吹的薰風,也就是南風;「拱辰」中「拱」是守衛,而「辰」是北極星的古稱,可代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因為台灣位於南方,首都的相對位置都在北方,所以南方很多城(如杭州)的北門都使用這個名字。

雖然現在這些城門大多不存在,只剩下唯一保留下來的東門城,但我們依然跟著老師的腳步,一同找尋這座城市留下的線索。當天我們行經的路線依序為:南門歌薰->西門挹爽->北門拱宸->東門迎曦。而所謂「凡在城門近,必有土地廟」,我們也一一拜訪了每個城門附近的土地公廟(新竹特稱福德祠為「福地」)。

你能想像腳下這塊石板標示出北大路口就是當時的城門位置嗎?

北門

位於南門舊址附近的上芳木瓜牛奶店內保存了多樣古器物,其中一個是日治時期士林窯燒製的九十八年的碗。

窯器

在南門城路過改建成日式茶館的李克承博士故居,李克承博士是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懸壺濟世五十年。

李克承

在西門城存有潛園的殘跡,潛園由清代詩人林占梅所建,是清代兩大名園之一,占地很廣,到現今的石坊街都還在其範圍內。

我們一起穿越在街道巷弄,捕捉舊時遺跡。經過了全台第一個幼稚園-「新竹市立新竹幼兒園」,見到了名為「城牆巷」的舊門牌。

城牆巷.jpg

回到小旅行出發地——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我們接著藉由一張張投影片補充認識剛才的行遊之美。投影片來到了東門城,老師唱起就讀東門國小時的校歌第一句:「迎曦門外,歌頌聲連……」,臉上的笑容,像是訴說美好的童年回憶。磚石舊城曾經捍衛過這塊土地,如今僅剩東門城,獨自站立,繼續見證時代的推移更迭。

回想這一趟文化行旅,一心想著跟上老師的步伐與解說,忘了停下來體會與想像。幸好在重整記錄的此刻,有機會往記憶裡探尋;更知道,下回經過這些路線,感受必定有所不同,因為想起了那承載其中的歷史,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

誰說新竹只有米粉和貢丸呢?下次來到風城,記得跟著磚石城遺跡的腳步,來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吧!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