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瑞曼迪斯企業,循環經濟讓垃圾變黃金

北區圓夢寫手/黃治鈞

當生活越來越便利,人們丟棄的垃圾也越來越多。

炎熱的夏天總會走進便利商店買瓶冰涼的飲料,暢飲後留下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這些寶特瓶後來成了沉默的殺手,不只衝擊海洋生態,也透過食物鏈將塑膠毒物帶回飲食之中。而台灣一年使用寶特瓶造成的垃圾量可堆疊三座 101 大樓,串起來甚至能繞地球周長 6.3 瑞曼迪斯圈。

除此之外,也有許多毒性工業廢棄物被工廠隨意棄置於河川或山林中,汙染著當地的環境生態,就算法律存在也無法約束許多違法廠商,龐大的垃圾讓全球必須正視隨之而來的問題。

位於德國的瑞曼迪斯股份有限公司於西元 1989 年成立,致力處理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也就是所謂的「循環經濟」,透過收集塑膠類瓶罐以及工業廢棄物,處理後重新轉為原料賣給客戶做到環保與經濟雙贏。2014 年世界杯足球賽瘋迷全球,其中令人驕傲得是當年有十支球隊穿著台灣用寶特瓶製的環保球衣,法國媒體甚至以「台灣踢贏世界盃」做為標題報導。

「像我手上的這瓶可口可樂喝完之後好好回收也能有很大的作用。」曾任職可口可樂公司的戴英傑總經理介紹瑞曼迪斯在德國是全歐洲第一大資源回收公司,不單單只是上述的塑膠類瓶罐以及工業用廢棄物,甚至廚餘也能回收成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廚餘其實很有價值,可以用來發電,在德國的工廠甚至透過回收廚餘來發電,發電量甚至可以供應周遭居民用電。」總經理興奮得說,卻也感嘆台灣目前利用廚餘的方式是浪費的行為。

除了參觀位於台北的辦公室外也前往南投的工廠,有許多看似磚塊的物體堆疊在廣場上,走近細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是由寶特瓶所組成的。現場人員解釋別小看這些寶特瓶磚,裡頭有很大的學問;寶特瓶其實有不同種類,PET 是一般飲料常用的寶特瓶、PVC 是礦泉水的瓶子以及 PP 則是豆漿瓶等等,每一種不同材質的瓶子都要在壓碎之前分類甚至要經過「脫衣」處理,因為當壓碎之後參雜到任何包裝碎屑都會讓整批原料作廢,因此工作人員不斷我們宣導回收前要將寶特瓶外的包裝撕掉。
附圖一

附圖二

離開前總經理向我們展示寶特瓶被壓碎後的成品,將碎片裝在蛋殼形狀的玻璃中展示,我覺得都能用來當家中藝術品的擺設。這些碎片賣出後再由下游廠商從碎片裡抽絲做成衣物用品,除了享譽全球的球衣之外還有圍巾等,摸起來沒有任何塑膠的冷硬,就像一般衣物柔軟,連圍巾上的毛都是塑膠纖維製成的,儘管已經拿在手上也了解製作過程還是無法相信這樣柔軟保暖的圍巾是由寶特瓶做成的。包裝內還有標示說明圍巾總共使用 3 個寶特瓶製成,並且減碳 86 克、節水 1.8 毫升以及省油 302 毫升,在創造經濟過程中同時做到保護生態資源。

附圖三

雖然塑膠類垃圾難以分解,但科技也日新月異。儘管如此,人類大量依賴寶特瓶的生活方式依然需要改善,透過隨身攜帶環保杯來減少塑膠垃圾產生,然而不得已使用時也記得要做好資源回收並將外包裝拆開方便將垃圾轉為「綠色經濟」。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