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區圓夢寫手/Grace
比起傳統的家庭,婆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有點特別。
公公和兩位姑姑定居美國,弟弟在加拿大的僧團,姐姐住在上海,婆婆、老公和妹妹則鎮守在台中家裡。儘管這樣四散世界各地,大家卻常常有機會「相聚」,面對面聊天、說笑。如何做到的呢?這源自家中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
每年除夕,婆婆帶領我們在家的幾個,早早忙完拜拜,之後就在約定好的時間,圍坐電視機前,等待姐姐和弟弟上線。公公大多會回家過年,倘若那年沒有回來,也是一樣上線和大家團聚。所以,我們的「團聚」,是利用視訊軟體,在線上團聚。
當電視螢幕上的家人頭像一出現,大家就默契地相視而笑、互打招呼,然後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
「吃過年夜飯了嗎?」
「加拿大在下雪嗎?」
「爸爸又在做酵素嗎?」
「小可愛(姐姐的混血小女兒)呢?」
……
沒有久別重逢的激動,也沒有熱烈的拜年,只是很自然地聊天,好像昨天還在一起似的。可是明明,公公最多一年回來一次,弟弟也差不多,姐姐距離近一些,每年可以回來1-2次,但誰也沒有太久不見的那種興奮或是不自在。那是因為,每一年大家彼此會通上百次電話,誰也沒有因為專注在自己所忙,而忘了誰,一直保持頻繁而密切的聯繫。
頻繁的視訊和通話,大大弱化了因為地理遙遠而造成的距離感,若有似無的距離非但沒有沖淡親情,反而成就了相思的美感。每一次聽他們講電話,我都會從平淡的語氣中,聽出含蓄卻深切的關心。如果親情是件藝術品,老公家的這款親情,可以取名為「心若聚,天涯海角也是家」,而風格則可謂「低調的華麗」。
所以,相聚未必要真的「在一起」。「在一起」被視為戀人間最長情的告白,卻不見得適用於家人間的相親相愛。
我的原生家庭,是個傳統的中國家庭,爸爸非常嚴厲,不允許我和姐姐做半點兒不得體的事;媽媽是個控制慾很強的家庭主婦,連掃地、洗碗這樣的小事,也要我們依照她的方式做,否則就會嘮叨沒完。在這樣嚴加管控下長大的我們,很小就已經在期待長大離家的那一刻了。所以,去外省上大學的那一天,我就在心裡默默宣告,我自由了,再也不用和爸媽生活「在一起」了!
那時的腦海里,爸爸永遠都是一副不容挑戰的嚴厲模樣,而媽媽則是個歇斯底里的媽媽。可是,分開生活久了,特別是結婚來台後,這些曾經最無法抹殺的印象竟然一點點褪色了,漸漸被爸爸孤單的背影,和媽媽辛苦拉拔我們姐妹倆的記憶所取代。
儘管,回家探親的時候,撐不過三天,爸媽的「干涉」本色還是會重新暴露。但好在,我已可以一笑而過,畢竟只有幾天,就可以離開他們、回歸自由了。所以,這樣的久久「被干涉」一次,對我已經沒有殺傷力了。
分開生活,讓我跳脫了每天在一起的束縛感和窒息感,取而代之的是想念和感恩的心。
我們和父母,乃至兄弟姐妹之間,生活、成長的背景都不一樣,因而長久以來養成的世界觀、價值觀也非常迥異。與其貌合神離地生活在一起,在瑣碎的日常中互相誤解、抱怨、彼此嫌惡,不如分開生活,給彼此空間;忘卻曾經的嫌隙,反而多了想念和感恩。偶爾打電話關心問候,久久回家小聚,這時候,眼中的彼此,不再是曾經叛逆的臭小孩,也不再是頑固的父親或嘮叨的母親,而是心裡惦記的家人。於是,思念化作擁抱,熱淚化作笑語。這樣的畫面難道不是更美、更溫馨嗎?
人與人,即使是最親的家人,也是應該保持一些距離的。
各自生活,相敬如賓,用懷念代替相見;善待彼此,多留些空間給彼此,讓每個人多一些時間和自己相處,和愛的人依偎,和久不見的朋友聯絡,也和陌生人真誠的交流。自在的生活,才會發現更好的自己,也才會更愛你的家人。
親情也需要留白,而最美的留白,就是「相見不如懷念」。
人與人之間要精妙經營。
有點黏又不要太黏,
時時刻刻善待每個人,
也讓彼此有呼吸的空間,
人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都有不一樣的思想,
互相交流與尊重。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