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閱讀教育計畫】工作坊──實作討論

感性文章閱讀討論課程 選文:李欣倫〈孩子〉

 第一階段:共讀(讓每個人朗讀一段文章)

 讓孩子對於自己閱讀文章可能較無意願,可以藉由共讀或發問題讓孩子去閱讀文章找答案。

 

第二階段:討論主題(針對文章設計問題並帶領討論)

Q1:你喜歡或不喜歡這篇文章哪個部分?為什麼?

建議在感性文章中提出這問題。由於每個人的想法或看法不同,因此可以互相討論與分享。

Q2:若你要敘述自己身體的一部份,會選擇甚麼地方,請簡要敘述一段。

此問題為書寫作業:〈疾病與我〉進行前置思考,可作為書寫段落的題材。

通常會選擇某個身體部分,代表對這個身體部分有特殊的感知,這概念鑲嵌到〈疾病與我〉較為容易。

Q3:關於旅行、志工之自我經驗分享。

此文章內容主要為志工及旅行,因此可以設計這類問題讓孩子分享。

  • 問題設計脈絡:由個人感受(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到相關經驗分享。

書寫作業:〈疾病與我〉

 

第三階段:實際分享討論

  • 若遇到沒有人主動發言分享的情況

1、由學校老師引導發言會較合適,因學校老師較能夠了解哪位學生較有意願。

2、找出在共讀時,願意做一些聲音表情的同學,他們對文字敏感度可能較高,詢問他們對某一段有什麼樣的感覺。

  • 若學生分享到閱讀某些段落有畫面

好的文章可以讓人產生畫面,講師可進一步和學生講解,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文字描述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 若學生在讀文章時讀錯詞

閱讀時遇到不會的字是件常見的事情,可以不用立即糾正,可於事後告訴學生正確念法,若當下學生有所遲疑,講師可以幫助學生讓閱讀節奏通順。

  • 敘述過程容易變成流水帳,教導孩子該如何避免

在寫的段落之中找到一個明確的目標,其他句子都是圍繞這個目標去撰寫

 

理性文章閱讀討論課程 選文:朱雲鵬〈棋王被失業,然後呢〉

 第一階段:共讀(讓每個人朗讀一段文章)

 第二階段:討論主題(針對文章設計問題並帶領討論)

Q1:如何從文章中節選、摘要。

Q2:推論:甚麼樣的領域容易/不易被取代,為什麼?

書寫作業:〈我看AI人工智慧〉

第三階段:實際分享討論

上一代的工作大多屬於勞力型,當遇到更便宜的勞力成本時就會被淘汰,而現在若沒有創新就會被AI取代,但教育無法被取代,因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狀況、狀態、反應,無法被歸類、量化和預測。

以前會找一大堆人來進行程式測試,現在都可以交給電腦自動化處理,不需要人力去做重複性動作,而是需要有人針對重複性動作去思考設計出一套複雜的系統。

 

影片討論

Simon Sinek 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 人與人的關係若容易被取代,我們就更容易被AI取代

人們關係的建立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做一些微小細微的接觸才能夠建立信任感,需要不斷的相處之中磨合出來。

  • 讓孩子思考要發展出什麼樣的特質才不會被取代?

寫作是一個容易發現自己和整理自己想法的方式,鼓勵孩子願意隨意地寫作,試著往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前進。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