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心靈寄託販售店

第三屆圓夢寫手 / 徐源凱

隨著天色逐漸昏暗,在車水馬龍喧鬧的街頭,處處充斥著五光十色、變化萬千的各式招牌,彷彿在用盡所有力氣,不擇手段的去吸引多數人的目光,但在這樣眼花撩亂的景緻中,若仔細用心觀察,會發現有一個不太起眼的黃底紅字傳統老招牌,靜靜地懸掛在喧囂的街頭。

IMG_4344這間店的店名用的是「徐氏堂號東海堂」,似乎充分突顯出經營者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對於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的文化傳統觀念極為重視,恰恰也呼應這間店所販售金香佛具商品,這可是流傳上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商品啊!

然而在這傳統招牌的另一旁,卻還放置著一個大大的招牌燈,上頭單寫一個字「茶」,總會讓人有些摸不著頭緒,究竟「金香佛具商品和茶葉禮盒有何直接關聯性?」「為什麼會複合式經營這樣風馬牛不相關的商品組合呢?」其實這就是我要採訪的老店,已營業至今三十餘載,它是我最溫暖的避風港、幸福可愛的家。

走進這已有三十六年歷史的老店,它跟我是同樣年紀,伴我一同成長,也是養育我長大成人的第二位偉大的母親。對很多的老顧客們來說,是充滿著許許多多的回憶的古早傳統老店。店內各項硬體設備已略顯老舊,櫥窗玻璃有些許破損,櫃檯桌面的塑膠桌墊也略顯斑駁,處處很明顯看出不少歷史的痕跡。望向店面的右半邊,也可以很清楚看出來放置的是拜拜相關用品,舉凡香品、蠟燭、鞭炮、佛具等各項商品琳瑯滿目;店面的左半邊,則是茶葉禮盒、茶具展示櫃等商品,每每逢年過節,店面總是舊雨新知齊聚一堂,不管是想拜拜祈求平安或是買茶葉送禮,都會到店內一趟,走走逛逛,聊天歡聚。

我的父親是職業軍人退伍,我的母親則是裁縫師,兩人年輕時原先都在公司上班,後來因為姨丈是做香師傅,開金香店做生意,生意還不錯,就想也從事金香生意,後來因為父親的兒時玩伴從事茶葉批發生意,店面又剛好有一些空間,就友情贊助一起賣茶葉。創業初期非常艱困,經常看店一整天,業績掛零,母親回憶起這段往事,總是說:「那段業績掛零的日子,你爸爸看店看到快看不下去,想放棄的念頭燃起不知道多少遍,可是只要心裡一想著三個小孩年紀還這麼小,一定不能讓孩子餓著,不知不覺中,那股堅持到底的力量就油然而生。」

也因為這股堅持到底的力量,父母親開始除了節流之外,更努力尋求開源的方法,於是乎想出了增加商品販售種類,來開拓業績,吸引人潮駐足。例如運用所販售的茶葉製作茶葉蛋、鄰居麵包店熱銷款的麵包、親戚家種的西瓜、小朋友玩的煙火等,這些商品都在本業業績不佳的情況下,挹注了不少收入來源,母親還因為麵包太過熱銷,切麵包切得太頻繁,使得手有些發腫而受傷了。

IMG_4345逐漸的金香店的生意越來越好,我想主要的關鍵在於母親的有著非常棒的生意頭腦,他能熟記每位老主顧所需要的東西,擁有比現今火紅的物聯網人臉辨識還高超的技術,加上親切流利的國台客語三聲帶招呼接待,敏銳的綜合評判商品成本價波動、周轉率狀況及客戶買的數量,適度的於結帳時,給予減價。有時候10塊、20塊的小舉動,或是自動遞上免費的打火機、小香袋等贈品,都讓客戶備感貼心,使得每每客戶一進門,都想指定找老闆娘買東西。

父親則是會負責外交,當有遇到老主顧的婚喪喜慶大事時, 都能主動親自到場恭賀或慰問,鄰近的廟宇舉辦活動,也會主動捐獻或鼎力幫忙,讓老店的經營扎下穩固的人脈,使得生意能蒸蒸日上。除此之外,老店也儼然成為社交場合。由於老店離傳統市場很近,部分老主顧們是在市場做生意的攤販,所以偶而會有提著新鮮蔬菜、雞蛋、肉品的老主顧們上門買東西,付款時甚至是採「以物易物」的方式,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畫面。

老店的經營實屬不易,不僅僅販賣撫慰人心的商品,更是一個情感交流的場所,誠如母親所說的:「竭盡心力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你會發現你會是收穫最多的人。」老店的經營就是以這樣的理念在持續著,我想也是因為這樣,老店才能如此的歷久彌新吧!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