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變色蜥:花蓮東華大學刮沙交流

沙氏3

<攝影:荒野大俠>

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從小我就愛玩蟲,很愛,很愛。仗著身為人類的優勢,覺得當巨人樂趣無窮。長大後還是喜歡,但環境裡的蟲,變少了。參加解說員訓練後,才省思過去對小蟲的種種暴虐,開始學習邀請蟲蟲,並且在分享之後,讓蟲子回歸棲地。唯獨外來入侵種,是需要大家合力移除的生物。其中,沙氏變色蜥,就是很典型的入侵種。這下,有了理直氣壯抓蟲的理由了!

e6b299e6b08f2.jpg

<攝影:荒野大俠>

驚心觸目的入侵,外來物種沙氏變色蜥

當一個物種,出現在自然分布的範圍之外,對新的地區來說,即可稱為「外來種」。遷入的原因,可能有逃逸、刻意野放、隨同苗木和寵物交易、交通運輸……等等。外來種一旦適應新環境,能自然繁衍後代,與在地物種和諧共存,即稱為「歸化種」。

反之,若外來種的移入,威脅到當地生態,造成掠食爭奪,棲地占領,影響原生物種生存繁衍,則稱之為「入侵種」。2000年,沙氏變色蜥在嘉義首次被發現,接著在花蓮和新竹也陸續接獲通報。初入侵時,族群數量倍數成長,藉由捕食螞蟻和蜘蛛等小型生物,與原生物種形成食物資源競爭,並改變了生態環境。

新竹地區自2015年開始,在何家園進行沙氏變色蜥的移除,志工們戲稱為「刮沙」。加入刮沙團隊已邁入第四年,從白天抓到夜晚,從高處抓到低處,數量逐年增加,雖談不上倍數增長,卻依然無法做到完全移除。從樹幹到灌叢,再到地面,發現沙蜥在棲地的分區,雖具有依戀性,但仍發生結構上改變。

 

驚奇連連的參訪,國立東華大學實驗室

2018年7月,跟著刮沙的夥伴,前往花蓮東華大學參訪。東華大學在花蓮地區執行沙氏變色蜥分布監測計畫多年,對沙氏變色蜥的研究十分深入,並協同社區定期移除入侵種。

IMG_7357

一進校園,先來到實驗室參觀。推開門,一隻大型龜的骨骼立刻吸引我的目光,接著不停抬頭的食蛇龜、優雅游泳的豬鼻龜、活潑可愛的地圖龜,看得我玩心大起。觀察箱裡滿溢著麵包蟲,蠕動的白軟幼蟲和鑽伏的黑鞘成蟲,看得我目不轉睛。實驗室裡如數家珍的特別物種,老師一隻隻抓出來,害羞的豹紋守宮、酷似噴火龍的黑眼鷹蜥、沈穩的藍舌蜥、國畫古董老爺樹蛙,光滑溫馴的球蠎,還有好多記不住名稱的爬蟲,讓我目不轉睛地觀察,東摸西摸著這些變溫動物,樂而忘返,好不快樂。

 

<攝影:荒野冠羽畫眉>

東華大學的老師跟我們分享沙氏變色蜥的研究,以及移除狀況。豐富的課程內容,日積月累的資料掌握,令人佩服老師和社區共同努力的堅持。在交流互動當中,我們也分享新竹刮沙的情形,很驚訝地發現,雖然移除的是同一個物種,卻在棲地形態,數量分布,甚至物種外型,花蓮和新竹,都有著些許的差異。這樣雙向的分享,實在很有趣,猜想這就是公民科學家的價值吧?身為新竹刮沙團隊一員的我,與有榮焉。

 

<攝影:荒野冠羽畫眉>

驚心動魄的移除,刮不盡的幼小沙蜥

夜幕低垂,大夥跟著東華大學的老師,前往郊外進行移除沙氏變色蜥。類似廢棄果園的環境,因為傍晚下雨,地上有些泥濘。樹木高低參差,林下有許多棕櫚科植株以及臺灣欒樹的小苗,另外還有不少人工棄置物。對照新竹何家園餐廳,是有人管理的地區,花蓮這邊的沙氏變色蜥,算是佔領了一席荒郊野外。

聽老師說,清除沙氏變色蜥的關鍵期是春天的三至五月,正值繁殖時節,移除會較有效率。若錯過關鍵期,到了夏天,就會有幼蜥的大爆發。果不其然,今晚算是長知識先,後開眼界了!每一棵小苗,上頭至少都停留五隻以上的幼蜥,地面枯枝表層的小蜥們,更是瘋狂亂竄。而成年的沙蜥,則利用天生的保護色,藏匿在樹枝或枯黃的棕櫚葉縫間。

短短二個小時,夥伴們又是夾,又是徒手抓,合力抓了二百多隻沙氏變色蜥。反觀新竹的刮沙數量,簡直是九牛一毛的微不足道。這趟花蓮刮沙之旅,真的是驚心動魄,驚呼連連啊!

後記:大啖美食,驚喜嚐鮮的心滿意足

雖然這趟旅行的重點,是向東華大學請益交流。見識了奇妙的實驗室,並且合作移除沙蜥。而順道的另一目標,則是沿途享用特色美食,一行人吃得大呼過癮,津津有味。

IMG_7350

早餐,大排長龍的宜蘭「正好鮮肉小籠包」。先是排隊將近半小時,領到號碼牌後,要再等候一小時。於是,夥伴們就餓著肚子,先到對面公園散步看植物,回頭再來享用這份等候多時的湯包。真的非常值得,皮薄透饀,青蔥的翠綠,鮮肉湯汁的清爽,妙不可言。

img_7439.jpg

隔日的「怡味餐店」,是在地店家,對我們這些新竹人來說,餐點的烹調方式、造型和口味,都十分新鮮。鍋貼是變寬變大的餃子,煎包長得像新竹的高麗菜包。有趣的是現場看到很多種壽司,如果住在這裡,我定會順便連午餐一起帶。印象最深刻的是蛋餅,微微炸過的餅皮,夾蛋後對摺縱切,那份酥脆含著蛋香,給我早晨滿滿的元氣。

IMG_7354

午餐本來要去著名的「液香扁食店」,卻錯過了營業時間。於是大夥轉戰「戴記扁食有限公司」,這招牌的店名,讓我覺得有趣。一樣的大排長龍,但這次隊伍前進很快。扁食白晳的外皮,輕盈剔透,饀料鮮甜不油膩,湯汁看似清淡,喝來卻意想不到的順口適宜。再一次,值得等候的爽口滋味。

IMG_7412

刮沙前的晚餐,東華大學老師帶我們到花蓮市區,一間日本人開設的日式餐廳。滿座的人客,訴說料理達人的非凡手藝,味美價廉的餐點,彩虹飯、蕎麥麵和親子丼,迅速填飽夥伴們的五臟廟,讓大家活力帶勁抓蜥蜴。

IMG_7529

週日中午,漫遊馬大鞍溼地之後,發現路旁的「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大家決定在這裡用餐。這是一間原住民餐廳,所有的擺設佈置,都富含自然元素,雕刻作品以貓頭鷹為主題。點餐櫃台的大黑板,以粉筆書寫著原野的菜餚,相較於一般餐廳,頂多是山芹、龍鬚菜和過貓之類的野菜。這裡的種類更是多元豐富,麵包果、木鱉子、翼豆、稱之為情人眼淚的雨來菇…..。喜歡自然的我,對植物或許熟悉,但對料理卻一竅不通,飢腸轆轆,什麼都想來一盤。

IMG_7531

上菜嘍!首先上桌的是「烤鹹豬肉」,潤白薄澤的豬肉,放射狀的擺盤,末端油脂微微上翹,有如盛開綻放的霜雪片片。肉質軟硬適中,入口輕咬,鮮嫩的油脂迸發出甜味,綜合出恬淡適宜的虛無。

IMG_7533

第二道「清炒木鱉子葉」。初識木鱉子是聽解說夥伴分享它大而淡雅的花朵,至於滿佈軟棘刺的果實,總算在馬太鞍相遇。瓜科的葉子,為了自我保護,細毛很多,組織粗糙,滿佈腺點,卷鬚蓬勃。這盤以薑爆香的熱炒,搭配了木耳、香菇和竹筍,木鱉子的粗獷纖維,經由咀嚼,更帶出掩蓋不住的綠蔬鮮味,非常特別。

img_7539.jpg

好大一隻「鹽烤魚」!肥碩的吳郭魚,不刮除鱗片,抹上厚實鹽巴,反覆烘烤。輕輕掀起烤得硬實的魚皮,熱騰騰的魚肉,瞬間鱻味蒸氣撲鼻,鮮嫩多汁,不需繁瑣調味,或可輕沾椒鹽,不僅吸睛,也大快朵頤。這一條魚,我品嚐到鹽烤勇士認真盡責的原味。

IMG_7544

最後的湯品「麵包果雞湯」。大喬木麵包樹很常見,大大的麵包果和菠蘿蜜很相像,總是看到墜地的果實遭踩踏,引來動物蟲蠅的爭食。這回我終於吃到麵包果料理,漸層鮮黃的果肉看似鳳梨,纖維明顯,以為會吃到水果香氣的湯頭,沒想到口感卻是綿密柔軟的細緻,在清爽的雞湯裡旋轉著粉黃舞衣,獨白。咬食種籽,層次亦豐富,不枉為能量滿滿的熱帶植物,很適合夏天品嚐的清潤。

這一頓飯,「原」氣十足,「野」味十足,算是花蓮此行眾美食當中最特別的體驗。

img_7541.jpg

<沙氏變色蜥>

別名:褐樹蜥、古巴小樹蜥、安東蜥

科屬:變色蜥科變色蜥屬

原產地:古巴、巴哈馬

特徵:

  1. 喉垂:雄雌皆具有紅色或橘黃色的喉垂,威嚇或求偶時會展示喉垂。
  2. 變色:平常體色褐色或灰色,會隨環境或行為變色為黑色或灰白色。
  3. 腳趾:具有皮瓣與趾爪,後肢粗壯,利於跳躍逃生。
  4. 脊冠:雄蜥示威時,脊冠會豎立。
  5. 斷尾:逃跑時會斷尾求生,被捕捉時,會咬人。
  6. 肉食性:蟋蟀、蜘蛛、螞蟻….等等。若沒有食物時,會吃自身的蛻皮,可以挨忍撐過2個月。
  7. 生殖:春夏季繁殖,幼蜥約一年性成熟,每一至二週產卵一顆於土中,會以泥土覆蓋。

危害:

  1. 物種競爭:與原生物種發生競爭,因沙氏繁殖力強,迅速占據原生物種棲地,對生存環境有依戀性,會威脅到原有自然生態。
  2. 疾病:外來入侵種易將疾病或寄生蟲,傳染給原生物種。

入侵:目前在嘉義、花蓮和新竹有發現入侵現象。

e6b299e6b08f1.jpg

<攝影:荒野大俠>

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穿越山林與人間,觀察生態與群眾,凝聽松風與脈動,嗅聞芬芳與氣息,品嚐鮮嫩與悲喜,觸摸綠動與冷暖。書寫對話,自然而然。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