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u 連結:《打破大腦偽科學》
腦神經科學分析,是不是真的?
樂寫書評作者 / Julia Kuo
身為一個老師,我希望學生能更有效率地使用大腦;我希望他們的學習更豐富,希望他們以後的日子遇到困難時,能夠善用他們學會的知識解決問題。我需要知道更多關於腦的知識,並且能夠辨別甚麼是真實的,甚麼不是。
當我首次翻開《打破大腦偽科學》,才讀了〈迷思一 腦科學家可以讀腦〉,就傻住了。我發現這些年來,我認為基於科學基礎下所設計的各項教案及學習方法可能其實都是我的一廂情願。我感到非常驚惶。
那麼,不妨猜一下,你眼前的這本書在談些甚麼呢?
這本書挑出了我們長期以來對大腦的誤解,我們以為那些是對的,但是,它們只是「迷思」。迷思(Neuromyth)這個詞在1980年第一次由神經外科醫師 Alan Crockard 提出,用來指稱腦部醫學中一些非科學的觀點。也就是說,某些我們對於腦神經科學的認知,可能僅僅是以訛傳訛,而非基於科學研究。也就是本書所說的「偽科學」。
四年前我讀了一篇刊在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的文章,作者是英國 University of Bristol 的教授 Dr. Paul A. Howard-Jones。這篇文章說明了一些常見的神經學迷思,像是電影《Lucy》中提出的,我們只用大腦的 10 %;或是左右腦不同的功能可以幫助解釋個體的學習差異,包括男女生個別擅長的科目;以及我們常說「三歲看老」的諺語,是基於我們的迷思之一──腦部主要在幼兒三歲前發展,之後就固定了等等,我覺得滿有意思的。
這個研究請研究員分別在英國、荷蘭、土耳其、希臘和中國大量採訪、詢問當地的老師,就個別議題分別請他們以教學生涯的觀察經驗,說明是否同意這些論點,他們研究不同個案,並將研究結果加以分析,發現這些「迷思」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現在請各位讀者想想「腦神經科學」,接著想想「核磁共振分析」。浮現在你腦中的,是不是那些充滿不同顏色的分區圖呢?。如果看過腦神經研究結果的讀者們,是否曾經見過這樣的實驗─同樣的話語輸入核磁共振機,男女生的反應區塊竟截然不同!
那麼,聰明的您可以猜猜看,關於這個是不是「迷思」呢?
在這本書的迷思一中,關於腦反應的分析圖,它說:「功能性磁振造影測量的是大腦裡最常見的東西……是水。說的更精確一點,是水分子裡面的原子。……不同地方的氫原子訊號也不同……利用這種特性,核磁共振器便可將腦部結構圖像化,先一層一層分析切面,組合後就能得到全貌……如果連續造影多,就可以看出區域間血流量的差異:血流量較大的區域表示活化程度較高,血流量較小的區域就表示活化程度較低……」、「這個方法(核磁共振器)雖然可以區分出大腦正想著不同的事,但是請注意:這些差異微乎其微……把這些(沒有人會注意到的)差異處塗上顏色,就能看得比較清楚了!」書中告訴我,不只有發光有顏色的區塊才有活動,那些我以為沒有工作的腦內灰白區塊,事實上仍然在工作。
這本書不只說明10%使用率的謬誤,另一個相信你一定也聽過,就是「你的腦神經細胞會不斷死亡」,這件事我們無力回天,也只能接受我們的腦逐漸退化。但事實如此嗎?你一定也發現了,每天我們的腦子自己認真快樂的成長著,建立新的網絡、解決新的問題,學習新款電動怎麼打,這季的新潮流又是甚麼。此外,用頭頂球和喝醉酒,這樣看似直接衝擊腦部細胞的事情,並不會讓我們的腦力退化,反而會使它更加具有效率。為什麼呢?這本書告訴我們,神經細胞會新生,也會發育成神經元,只是數目極少。那麼,我們的腦,無時無刻都在退化嗎?
千萬不要以為本書的每個迷思都是互相獨立的十萬個為什麼,它們是互相關聯的。舉上述為例,在迷思五中提到──神經細胞的數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彼此的連結。而迷思六則進一步告訴你,神經細胞的死亡且無法重生是腦子增加效率的關鍵機制!留下來的細胞生命力旺盛,可以長期運作,無用的細胞則會被淘汰,我們的腦子會愈來愈有效率。
我知道這本書是我所需要的,除了可以加強教學效能,對我本人的成長,亦有大幅幫助。我相信,對於各位想更加精進自己腦部使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一定是你們所需要的!讓我們一起發展潛能,打開腦子的第二春吧!
作者介紹:漢寧.貝克
畢業於杜賓根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後在賀提研究中心(Hertie Institut)從事臨床腦科學研究。二○一二年取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開始了科普演講之路,同年十一月在卡斯魯爾獲得科學演講競賽冠軍。二○一三年他於柏克萊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並在著名的科學出版社Springer Spektrum出版了《靈光乍現之生物學》。
書評介紹人:Julia Kuo
台北人,屬貓。無法低調的偽水瓶。理科腦,喜歡好看的人事物。相信閱讀與書寫是低潮的最佳解。立志成為經典而優雅的女人,可惜還沒成功。在樂寫團隊執行閱讀教學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