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IN台灣/阿西
「很多使用慣行農法的農夫累積了許多的世代經驗,但接下來的氣候變遷,他們的這些經驗可能沒辦法用上。再加上我們未來可能會面臨的『糧食危機』,反而是使用自然農法的農夫,比較有可能去適應這樣的變化。」璞玉自然農場──張瑋芳
耳濡目染的童年
從小住在高雄的瑋芳,偶爾會在假日時跟著媽媽一起去爬山,或是回到老家──嘉義溪口。或許是在都市住久了,所以對於鄉下的生活反而覺得很新奇,甚至會跟著奶奶一起下田。
奶奶的田是種玉米、水稻、花生之類的雜糧,並且非常自信於自己所種植的植物,所以瑋芳從小就覺得農業就是如此的平常、簡單,雖然辛苦,卻也有好玩的一面。反而不像外界人對農夫會有低俗的職業想法,或是誤以為小農是個很夢幻的職業。

瑋芳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奶奶在田邊的地發現了一株不是她種植的花,連忙趕回家把瑋芳帶去現場。瑋芳說:「這株花是薑科植物,才剛開花,所以很嬌嫩,花瓣呈現著白色、鵝黃色與粉紅色。妳知道是什麼花嗎?其實它是薑黃的花。當時我發現奶奶看到這朵花時,眼睛都亮了,而且也接收到了她的快樂。」
高中填選志願時,瑋芳原想選擇農業相關系所,因她認為農業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可做很多事情,而且土地擁有一種能夠支撐起家庭凝聚力的神奇力量,但礙於家人有不同意見,最後決定選擇清大外文系。
原來諮商與土地一樣,都是一種連結
清大畢業後,又去學習諮商,這之間換過一些工作,後來找到了一個隸屬社會企業,與農業有關的網路行銷新興公司。瑋芳說:「我對這樣的社會企業還有創意型的公司很有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習了諮商之後,我了解到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並去發揮。但其實很多人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事,若是能讓每個人都放對位置,那就會增加很多好的事情。」
後來她發現自己想的太簡單,因為這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即使是透過諮商的方式,也是救急不救難。但自己對社會還是有理想化的想像,所以開始思考若往農業發展,自己能做什麼?現今的農業市場需要的是什麼?農業體系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若從市場導向來看的話,她能怎麼做?於是她想到了「食農教育」。
在一次機緣之下,她得知了在新竹芎林推廣無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農夫-武龍老師,正在尋找能夠一起種田,並負責農場整體營運的人手,於是她決定加入,並與武龍老師一起經營親子團體的「食農教育」,而這部份也對應到了自己從小對土地的連結。

「現在的人已跟土地沒有連結了,他們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若你能在生活中,一直正常的去接觸這件事情,把它正常化,當它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時,你就能感覺到它為什麼很重要。但現在的人感覺太少了,大家只是覺得刺激、好玩、滿足,可是他們無法去感動到土地是個很美的東西。」瑋芳認為,現今社會提倡的「美感教育」,基礎其實就在於要去觀察、欣賞一個東西的「本質」。而「本質」,其實就是大自然的法則。
當食農教育幫這些人導入了這樣的環境之後,他們慢慢地發現這件事情是能讓他們放鬆下來的,因為人是需要大自然的。就像2005年,美國一位資深記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他的著作裡《失去山林的孩子》提到「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的兒童發展現象,他認為當孩子在只有電子產品的環境中成長時,恐會出現許多身心問題。

土地不用控制,只需要了解
一年多前加入農場的瑋芳,很滿意目前負責處理銷售、一起規畫農場以及課程設計的這個階段。回想起高中填選志願時,她認為農業相關系所能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可做很多事情,現在,她依然這麼認為。她說:「農可以做什麼?可以跟人群接觸做教育、可以去做創意行銷,若有管理能力,也能去規畫農場。」
我很好奇,瑋芳加入農場之後,如何去決定自己的方向以及要種什麼作物?瑋芳笑笑的說:「跟著武龍老師下田,然後做中學,遇到不懂的就問,或是去翻書、查資料,甚至是去請教在地的農夫。再加上農場講求不使用農藥與肥料,所以要很了解整個種植的環境,並從中找出能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作物。所以想做友善農耕的人,必須有很強的觀察力。就像人與人相處,我們無法去控制眼前的人,但我們可以去了解他。友善農耕也一樣,我們無法控制這片土地,而是要去了解這片土地。」

瑋芳的這番話,打破了我對小農想種什麼就種什麼的迷思,她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台灣全部的土地都種草莓就好啦!」說完之後,我們兩人都笑了起來。而瑋芳也就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慢慢的找到每個季節適合種植的作物,像是:8~10月洛神花,10~11月筊白筍,11~4月海梨柑,6、9、12月水果玉米,8、1月璞玉米,因此也確立了自己的方向。
除此之外,她也觀察到了新竹地區多是由年輕家庭與高科技家庭人口所組成的特色,他們可能會比較喜歡即食性的產品,於是她就將作物開發成加工品,像是海梨果汁或是果乾。

每年必做檢測,讓消費者安心
近幾年來,小農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雖然各自擁有了一批認同理念的消費族群,但不瑋言地,仍然有一些消費者對於台灣的友善農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我詢問瑋芳該如何去面對這些質疑呢?
她說:「我們每年都會做水體跟土壤的檢驗,一旦土壤有問題,馬上就會檢驗出來了。但其實不管使用哪種農法,都會有環境殘留的隱憂,只要環境有影響,那麼整個大環境都是會被影響的,就像有機農法也會有環境背景值殘留的擔憂。」

除了定期檢驗,他們也會帶著大眾直接下田地,或是透過社團隨時更新田裡的資訊,讓大眾知道真實的狀況。
原來自然農法很簡單,只要種對時間、種對地點,加上適當的鬆土、除草、澆水,菜就會長得很好。也因為不灑農藥不施肥,作物能自然適應環境生長,而在這樣環境種出來的菜,也會比一般慣行農法的青菜來的強韌,也比較不容易有病蟲害。

西方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
你選擇好要吃什麼了嗎?
#筆耕食農計畫
璞玉自然農場 新竹縣芎林鄉下山村80號
lisa8139266@gmail.come 0972-129-893
@更多文章連結:阿西 IN 台灣
說故事的人,是分享;聽故事的人,是享受。
阿西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樂寫屬於台灣的在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