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u 網頁連結:〈不落伍,重新整裝自己〉
購書請往此:《學得更好》
書評作者 / 黃巧宜
久違的「填鴨式教育」,使我憶起那段年少輕狂。苦澀挾帶著努力不懈的學習精神,從不知道「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更沒預料到,以為畢業後不再為考試成績而拼命,卻為了想精通某些領域而再度踏上這條「學習之路」。
多年來,我想突破能力上的瓶頸,將自己重新歸零,如同在大海上航行,來到一個陌生工作領域,以為學會工作所需的技能,竟是我錯認的學習。那些容易被取代的流程及經驗,只要時間累積,反覆練習即可純熟。但卻不是真正的學習,我以為學會了工作的能力,實際上卻沒學什麼。那只是花了人生大把的時光,換取工作報酬。有多少人真正細心去理解自身的工作內容,究竟有為自己帶來了成長與成為某領域的專家了嗎?我不能肯定,而且還深感焦慮。
新工作領域裡,我是個菜鳥,讓我感到最困難的,不是做些什麼?而是要思考些什麼?憑藉自身所學,重新思索與建構,如何能把講師的課程內容,原汁原味呈現在官網上?大腦開始排列組合,組合出各種不同樣貎,但定案的那個想法,始終無法被說服,心中吶喊著,一定還有更好、更適合的呈現,如同思考的拔河賽,一來一往的糾纏不放呢!

來自於「填鴨式教育」下的我,此刻醍醐灌頂,怎麼沒人教我如何去思考一件事情怎麼開始、怎麼發生、又該如何把大腦的東西,搬到現實生活來呢?原來我只是一名技工而非設計師。學得更好一書深深道出很多的學習,其實都不是真的「在學習」,我彷彿置身事外,觀看自己正在學習的樣貌。
曾經是學習遲緩兒的作者,如何學習
作者 Ulrich Boser (烏瑞克•鮑澤)曾經是學習遲緩兒,在他學會「如何學習」之後,自信開始上升,除了學業成績突飛猛進之外,舉凡跑步、打籃球等運動之外,也參與學生會活動,最後被常春藤學校錄取,以優異成績畢業。
像作者這樣,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努力的故事,難道是他比較特別嗎?還是得花費一萬小時以上的努力就能改變一切嗎?他學會了一個重要的核心:「學習是一個過程、方法、體系」。若掌握了「如何學習」的方法,將各種知識觸類旁通,即可提升任何領域的專精,還有持之以恆的反思與回顧的歷程,培養出更嚴謹的推理、建構、解決問題能力,而可以學得更好了。
我們天生就愛探求、具好奇心
離開學習的場域進入職場工作,以為不用再學習了嗎?
相反的,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學著使用科技探尋哪裡有特別的餐廳、或獨特的衣著飾品、旅行折價卷和優惠的住宿卷,學習想了解的人物、故事等,這些都是源自於人類本性的訴求。也就是說,每個人內心都渴望新鮮、有趣、愛探索的,只是我們把「學習」這件事束之高閣罷了!
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沒有不費力學習這種事,亞里斯多德說 「學習伴隨著痛苦」,這種痛苦是因思考而感到困難,這種痛苦是為了提升能力,不斷的質問自己,從記憶中提取資訊的練習,是把大腦鬆散的網絡,用有意義的方式總結、連結,這就是一種心智活動,是把意義與自我連結的內在動機,呈現出來。
2019年我正在重裝自己,不花幾個小時學習新東西,那麼我很快就會落伍了。我們都想要找到提升自我的方法,這本書給予我啟發與思維的轉變,深層的獨處與慢下來的思考,這樣才能放慢速度,梳理、審視學習的過程。期許自己也分享諸位,讓「學得更好」成為一種最好的習慣哦!
作者介紹: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
作家、記者、教育研究專家,以及美國知名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高級研究員。
他在教育與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深具影響力,研究成果不但出現在許多媒體上,甚至促成美國教育政策上的改變。
此外,他還擔任許多機構的顧問,如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以及希拉蕊‧柯林頓的總統競選活動。
身為曾經的「學習遲緩兒」,他自己就是本書的最佳代言人。在學會如何學習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後來以優異成績自常春藤盟校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因為有過學習成效低落的親身體驗,讓他對「學習」這件事充滿興趣,致力於研究有效的學習方法。
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也經常受邀至企業、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各級學校演講,如TED、Google、哈佛大學、安盛保險等。
書評筆者簡介:黃巧宜
樂寫第三屆學員。被禁錮的繪本控、說書人、藏鏡人。背負孤獨與理想交互生存,熱愛存在主義傾向的閱讀者。與樂寫第三屆學員合著《帶著勇敢去旅行,29位旅人真實出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