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紀錄屬於我的兒時回憶

IMG_20190831_202834

我的小學六年生涯分別在兩個學校度過,前三年的小一到小三,是就讀位在新竹縣北埔鄉的「大坪國小」,那個位處群山及樹林環繞的森林小學。

我的父母在我小學階段曾經在寺廟裡工作,就在北埔鄉下的「南天山濟化宮」。當時的他們在那裡一邊工作,一邊成立家庭,我們四個兄弟姊妹也在那兒陸續誕生。由於學籍與地緣的關係,父母將我們送到附近的「大坪國小」念書。

上學與放學

說是附近,其實學校離寺廟住處也有十幾公里路程。當時的交通工具除了公車以外,就是我們的雙腿了,沒錯,我們是用走路上學的。我上下學的同伴不少,時常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們,或同年紀的同學一路嬉鬧。路途中有青山綠水相伴,我們一路哼唱著兒歌,時而摘取路邊野花野草,編織簡易的蚱蜢當玩具,時而聊著童言童語,輕輕鬆鬆的就到了學校,絲毫不覺路程遙遠之苦。

鄉下的孩子總是有用不完的精力,校園裡有多株大樹,我們經常在杉樹下玩捉迷藏,在短暫的下課時間,或追逐、或跑跳、或在操場玩球、或盪一盪鞦韆。操場四周被附近農家的果園包圍,客家村的果園,種植最多的就是橘子了,一些調皮的小孩常會鑽進果園偷摘橘子,被農夫發現後,總會挨一頓打罵。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一座小教堂,當時年幼的我啥都不懂,只覺得那個地方好神秘,有一股神聖不可侵犯的氛圍,因此從未敢越進雷池一步。教堂附近會經過一座小陸橋,我們幾個孩子常常在橋上玩起跳繩子的遊戲,繩子是用橡皮筋一圈一圈結成的,三五個人輪流拉著繩子跳呀跳的,玩得不亦樂乎。橋下是一條溪流,我們偶爾會走下去玩水,有些人會在那兒游泳或跳水,經常弄得一身濕答答的回家。

IMG_20190831_204448

那段時間印象最深刻的學校作業就是養蠶,老師要我們觀察蠶寶寶的生態及培養我們的愛心。有一陣子經常可見大家手上拎著一個用紙盒做的房子,那是給蠶寶寶住的,我們經常在放學途中摘取路邊野生的桑葉,好回家餵養自己的心肝寶貝,看著蠶寶寶們一口一口的啃咬桑葉,模樣真是可愛極了。

IMG_20190831_204412

寺廟生活

回到寺廟的住處,寫完功課天也黑了。我特別喜歡在夏日晚飯過後的夜晚,跟著大人坐在階梯上乘涼、聊天,享受難得的悠閒。在階梯的某個角落總看得見一大票的螢火蟲閃耀著光芒飛舞著。鄉下人的生活作息很規律,總是早睡早起,我跟著大人早早入睡。入夜後的寺廟寂靜異常,經常可聽到蟬聲與蛙聲齊鳴,樹上的貓頭鷹偶爾也不甘示弱的發出嗚喔”的聲音來湊熱鬧,偶爾會吵得我無法入睡。

IMG_20190831_202909

每天清晨四點鐘,寺廟會有人敲鐘,喚醒一些人起床做早課,但那鐘聲是吵不醒貪睡的我的。晨間的寺廟透著一股清晰、祥和與涼爽的空氣,園子裡種植數不清、我也叫不出名字的綠葉花草,露珠撒在花草枝葉上,美不勝收。我的右臉頰有一片淺褐色的胎記,大人們說是傳說中的灶婆在我的臉上做記號,他們還說蘆薈上的露水可以淡化胎記的顏色,我乖乖的聽話照做,天天用蘆薈的露水擦臉,到後來才發現,謠言還是聽聽就好。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小孩們的玩具與遊戲經常是自己設計與DIY動手做的。記憶中我最常跟寺廟的鄰居玩伴用酢醬草做成「毽子」,比賽踢毽子遊戲,印象中的我可以踢毽子超過一百下哦!其他的遊戲如用粉筆畫格子玩跳房子的遊戲、用花草樹葉當成菜,玩扮家家酒、用椰子樹皮當船拉人、及用竹子做輪子、用瓶蓋做撲克牌、打玻璃彈珠…等,不勝枚舉,充份利用大自然產物,發揮創意到極緻。

img1567253981089

在鄉下,大人幾乎都忙著農活,我的父母則是忙著廟活兒,無暇理會我們,小孩都是放牛吃草的,只有在吃飯的時間到了,他們才會扯著嗓門,大聲呼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飯。我這小毛頭經常被大小孩拎著,跟著他們到處跑,或到溪裡抓蝦、網魚,或到池塘抓蝌蚪,溪邊山谷還有許多野生的野薑花可採,偶爾還會有青竹絲蛇或水蛇探出身軀與我們作伴,生活過得多彩多姿。

小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們一家搬到了竹東鎮上,告別了鄉下生活。兒時的記憶是如此的鮮明與快樂,午夜夢迴,記憶的列車時常會載著我回到那個不思愁苦、無慮無憂的地方。成年後的我曾經回到鄉下探訪兒時玩伴,遍尋每一寸生活足跡,學校與寺廟仍在,但已人事全非。寺廟莊嚴沉靜的鐘聲敲打我的心,也撞碎了我記憶。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我的心富如大海,它豈是現在富饒社會,被3C產品綁架的小孩所能體會的,我慶幸我曾經歷過。

IMG_20190831_202946

(圖片來源:網路)


第四屆圓夢寫手/古鴻君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