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最意想不到的旅行,往往才是印象最深刻的。無論當下經歷的是錯愕、驚喜或慌亂,在時間的篩選下,常只留下好的部份;我的旅遊經驗不算少,但沒有一次比那年回「溢」滿滿的威尼斯,更能觸動回憶篇章。
威尼斯是有名的水上城市,如散落貝殼般組成的一方天地,被紐約時報譽為「無疑是世上最美的人造都市」。一百一十八座小島由無數條河流切割,再被更多條大小橋樑連結,蜿蜿蜒蜒的河道與寬寬窄窄的巷弄交錯著,編織成高低起伏的通行網。當地居民慣於與水共存,步行、坐船取代一般都市的通勤方式。
在我們踏入這個著名城市前,老練的隨行導遊早已收到消息,「昨晚開始淹水了,上島前帶你們去買雨靴吧。」一群年紀相仿、來度蜜月的年輕人,聽到這消息不減興致,一群人笑笑鬧鬧選了雨靴提在手上,懷著興奮不已的心情,踏上這塊有許多傳奇故事的島嶼。
兵來將擋,水來我有雨靴,淹水不用怕就踏水而行吧
威尼斯是常淹水的,居民們早已練就一套對應的SOP:擋水門、抽水機是每個店家的基本配備。看到他們老神在在的模樣,悠閒地打開擋水門還不忘招呼客人,在我看來是透露著這沒什麼好擔心的。島上的第一夜平順無奇,肚子裡裝滿美味的墨魚麵,聽著遠方傳來的鐘聲,心情隨著貢多拉船的搖擺節奏進入夢鄉。
第二天早晨我們被汽笛聲的低鳴吵醒,想來頗有航海的氣氛。下樓集合時看到導遊深鎖著眉頭與櫃台人員快速交談著,深怕這場尚未停歇的雨影響行程。我忍不住好奇地往門外探,哇!水已經淹到腳踝,但來往行人仍不停歇。等待雨停的片刻,導遊的緊繃沒有傳染給大家,我們還忙著拍照打卡上傳淹水照片呢。過了約莫半小時,導遊覺得再等下去也不是辦法,就集合大家宣布:「這雨一時半刻看來也不會停了,我們穿著雨靴撐傘,走去搭船的地方。」
就走吧!不就是涉水而行嗎?穿著雨靴想來不困難,甚至有一絲童趣的氣氛。畢竟生活在台灣的成年人,是很少有機會穿雨鞋的。於是我們一個一個撐著傘,魚貫而出了旅館大門,往聖馬可廣場方向走去。突然前方轉角出現一個當地人,穿著長至大腿的漁夫雨靴,對我們大力揮揮手說:「No enter, no enter.」原來這島並不是平面的,地勢有高低起伏的變化,要知道水是無孔不入的,平常走路沒感覺幾個階梯的差別,但一淹水可就明顯了。聖馬可廣場鄰近海,是相對低窪的地區,一早水已經淹及腰間,像我們這種幼幼班的防水設備是無法挑戰的。一行人只好折返旅館,往另一個方向前進。
這一次,石板路兩旁店家的臉色可就不好看了,擋水門顯然已經失守,大量積水淹至店內無一倖免,只見店家們忙著將貨品移至高處,開啟作用不大的抽水機;無奈且不滿的義大利歐吉桑不顧我們聽不懂義大利文,抓了人就想抱怨幾句,我們就像受困的士兵,前後左右的方向都被水擋住了去路。
踏出去只需要一點勇氣,或許還有一點指引
只好退回旅館再想對策,此時團員們已顯疲態且開始不安,深怕接下來的一連串行程泡湯。對於地勢的不熟悉成了我們的致命弱點,深怕樓梯走到底是淹及腰間的水等著。一行人中靴長最高的是我,於是提議由我探路確定水深,導遊也翻出地圖找新路線,勢必得找出一條能走的路來。這時,突然一群人從身邊呼嘯而過,原來當地的馬拉松大賽沒有取消,來自各地的參賽者在水裡奮力跑著。這樣可好,我們剛好能順著他們的路線確定水深,就這樣走走停停、探探看看,不斷修正路線,好不容易走到鳳尾船的船舶。
有了成功的經驗,接下來的行程大家也不怕了,不用我探路,大家都搶著往前走,不時傳來有人雨靴進水的慘叫兼笑鬧聲。漸漸雨勢暫歇,淹水慢慢退去,到下午時聖馬可廣場也僅剩淹及腳踝的水量。「你們很幸運耶,我來威尼斯12年,這麼大的風雨也只見過兩三次。」旅居當地的台灣導遊如是說。
這是專屬於我們的冒險故事
那天在道奇宮看了什麼藝術品,哪個主教做了什麼事情,都不是記憶回顧的重點。在道奇宮中庭踢水跳高,還有聖馬可廣場變成游泳池的照片,才成了威尼斯回憶篇章的註記點。晚上回旅館收到家人的訊息:「聽説威尼斯淹水了?新聞說是12年來最大的淹水耶,你們不是剛好要去嗎?還好嗎?」「很好啊,我們都覺得很好玩耶。」漾起微笑傳送讓家人安心的字句,也為這場意外的旅行畫上一個美好的句點。海平面以上145公分的淹水字面上看來驚人,身處現場的我們卻只覺得好玩又刺激,像是歷經一場小型冒險凱旋歸來。
回想起來,我仍能憶起站在海風甚強的棧板上向外眺望,那種略微緊張又興奮的感覺脹滿胸口。「水都威尼斯」在想像中原本是浪漫的代名詞,卻意外地帶著冒險的氣味,夾雜著海水的鹹味與海風的重量,那一年溢出來、淹沒腳踝的水,成了溢滿的回憶。
樂寫第五屆圓夢寫手 /林禹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