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小吃_冼文駱

香港在50至60年代,大量流動小販開始在街頭售賣小吃。小販們多為了維持生計及為低下階層提供的美食,售賣的小吃種類多且價格廉宜,因而深受大眾喜愛。到70-80年代,更開始形成一條又一條的「食街」,它是指熟食小販多聚在某處來售賣食物。

       「街頭小食」至今仍與港人生活息息相關。由最初期,轉化販賣方式及製作種類等等,同樣隨著香港的急速發展而改變。從香港街頭小吃更可以了解獨特的飲食文化。

         當我們要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其中可以從該處飲食習慣下手。廣義文化包括政治、社會、制度、文學、藝術、思想等層面。狹義文化則泛指旅遊、服飾、購物、飲食、大眾娛樂、體育等發展。香港都市人常日生活節奏及工作急速外,在飲食習慣方面亦可顯示講求快捷的目標,吃固要快速,製作食物亦要短時,方才配得上是這社會的一份子,而街頭小吃正表現出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特色。

        進入90年代時期,香港政府在考慮衛生等問題,流動小販開始不獲政府發牌經營或要求素質提昇,街頭檔主開始改為在固定店舖內繼續經營,食物仍是大家喜愛的小吃,「推車仔」現時更買少見少了。

香港街頭小吃的種類多不勝數,其中包括有魚蛋、燒賣、煎釀三寶、碗仔翅、臭豆腐、牛雜、生菜魚肉湯、串燒、格仔餅及雞蛋仔等。不少店子會售賣深受港人愛吃的魚蛋。而真正稱得上美味的魚蛋,是其肉質(魚肉)及有”彈牙”的口感,烹飪的汁液亦要惹味,可以向服務員要求辣或不辣等味道,辣味魚蛋彩色相對較深。雞蛋仔絕對稱得上是香港傳統的街頭小食,它呈現金黃色的蜂巢形狀,滿有濃厚蛋糕的香味。中間部份卻非全滿,品嗜時帶有外脆內軟的口感。

 

         由昔至今,香港的街頭小吃全屬即買即食,且沒有任何餐桌等設備提供。  

         香港人仍深愛「街頭小吃」,從不同的街頭的售賣反應便可知一二,它可屬個人懷舊情意的反映,更甚或是香港廣大市民的一份集體回憶。


筆情謬思/冼文駱

熱愛閱讀,文字寫作及藝術創作,同時亦為一名終身學習追隨者。從事企業培訓及教育服務多年。先後取得心理學、中國文學、藝術評論、工商管理、電影編劇及伸展運動多項學歷認證。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