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技巧】拓展寫作的可能性──從「做書摘」開始

Photo by Rahul Shah on Pexels.com

      當我們提筆寫作時,我們往往從自身出發,記錄日常的所見所聞、情感寫照,或種種的想法論述。然而,受到成長環境及生活圈的限制,我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所想所寫也容易偏向單薄。作家白先勇曾說過:「閱讀就是增加人生、生命的厚度。讀一本就是一層,再讀一本又是一層。」的確,透過白先勇的台北人,我們彷彿進入了早年隨政府遷臺的老百姓的內心世界,從他們的角度體會當時的生活。「閱讀」,能厚實我們的生命,擴展我們的視野,引導我們走入一個無法企及的時空背景,感受那個背景下人們的見聞與心境。透過「閱讀」,在下筆之時,我們也就有了更多元的角度,也能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但當面對浩如煙海的書庫,我們該從何開始著手閱讀?由於每人的背景各有不同,本文並不特別推薦讀者應該從什麼書開始入門。相對地,我們要討論的是,選定了一本想好好閱讀的書之後,我們該如何好好地吸收這本書,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增加我們寫作的資料庫,本文建議的作法是-從「做書摘」開始。

     要做一份「書摘」,我們對於這本書應先有個縱深通透的認識,才能提取書中的精華,做一份忠於原著的摘錄。但在開始閱讀之前,本文建議先去瞭解作者的背景,也唯有認識到作者的生命經歷,才能瞭解作者的專長、生活體悟,和他有可能想要傳達的概念。

     就以之前一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為例,除了瞭解作者是京都人、專攻西洋古代哲學史外,也建議去查詢對該作者的訪談內容,就會瞭解他對於「挫折」、「煩惱」、「社會期許」等等的體會,我們也就在閱讀之前,能猜測封面的「阿德勒心理學」,或許就是他來排解種種世俗煩惱的心法。

     接下來我們翻開書面,從目錄看起,第一章-「否定心理創傷」、第二章-「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可以試著抓住標題的關鍵字,詢問自己有沒有什麼「心理創傷」、有哪些「煩惱」,心裡有了一個答案之後,我們再來閱讀內文,看作者是如何剖析所謂的「心理創傷」並不存在,試著節錄每一章節幾個能表達重要概念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當每一章節都能節錄幾句概念,並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再複述一遍之後,再試著將所有的章節總覽一遍,思考每一章節前後是否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最後,再試著用幾句自己的話,將這本書的概念表達出來。

   整理一下做書摘的步驟:

1. 瞭解作者的背景,猜測作者要傳達的概念

2. 從目錄看起,抓住關鍵字並與自己對話

3. 節錄每一章節重要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複述該章節的概念

4. 總覽所有的章節,整理邏輯關係,再用自己的話總述本書的概念

   經歷過這一連串的步驟,在完成一份書摘時,我們也同時完成了以下幾件事情:

1. 加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

     由於要做一份摘錄,我們必須瞭解每個章節的要義,並自行將全書的內容濃縮成幾個要點,抓住作者要表達的重點。

2. 內化吸收書本的內容:

     除了摘錄書本的段落章句,當我們能用自己的話語表達,也就代表我們已經消化理解了書本所要表達的概念。

3. 知識管理:

    作為對這一段閱讀歷程的備忘。當我們對於「阿德勒心理學」能有基本的理解,接下來就可以從此出發,閱讀阿德勒的原本,或是閱讀其他心理學派系的文獻。這份書摘,都可以在日後回顧時作為參考。

      內化吸收書本的內容,不代表就是要照單全收,也可能是不認同,甚至是更堅定原先自己的信念。但無論如何,在我們腦海的資料庫內,我們對於「認同的需求」、「被討厭的勇氣」就多了一份不一樣的詮釋,我們也就更能同理不一樣的思維,為自己的思路拓展更多的可能性。

2021年3月28日


孫峻德

喜歡透過寫作的方式,來整理自我的思緒,留下一份曾經認真活著的足跡。
參與閱讀寫作教育計畫已有三年的經驗,並持續在寫作、教學等領域上進修。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