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圓夢寫手/蔡岱倫
一提到大甲,腦海會浮現什麼呢?是每年遶境九天八夜的媽祖?綿綿密密的芋頭?還是名聞遐邇的手工草蓆呢? 這些都是小鎮給大家的印象。

大甲小鎮不大,火車站外即有散步導覽地圖予遊客參考,以漫步其間細細品味。今日的導覽老師蔡明憲先生指著不遠處的大榕樹說:「鎮瀾宮就在那邊。」火車站前的蔣公路僅有兩線道,能輕易地望見對面街坊的二樓圍欄及牆面裝飾,短短路程上出現一幢又一幢的日式老房子,傾訴著過往風華。


鞭炮聲越響離鎮瀾宮越近,各路神明紛紛來拜訪媽祖娘娘,進香團絡繹不絕,好不熱鬧,我們一群人就這樣跟著老師的腳步來到了鎮瀾宮。
首先,蔡老師指著廟庭的一對石獅:「大家如何分辨公獅和母獅呢?」只要是台灣廟宇的常客,大多能判斷戲小獅者必為母獅,公獅則時而戲錢、時而戲球,表達傳統社會對於男女角色分工的期待。但蔡老師請大家特別注意兩隻石獅皆張大的嘴巴,過去女性沒有發言權,常見母獅闔上嘴巴,而這隻母獅還張地特別大,社會趨勢的改變也反應在這個細節上。

接著抬頭看向屋檐,一隻隻彩繪獅正扶著匾額。「獅就是師啊!」蔡老師強調著。讀書人考取功名,最大的成就不是權傾朝野,而是能成為帝師,教導未來帝王經世濟民的道理,為百姓帶來福祉。
自右邊門口進入鎮瀾宮,原有的門檻業已拆除,此側門扉畫著兩位王爺,仔細觀察裝扮,一位捧冠帽、一位捧鹿形藝品並皆手持如意,寓意著加冠晉祿(鹿)如意。再往旁邊一扇門,彩繪著兩名侍女各自手捧花瓶及香爐,瓶中插著牡丹,爐煙繞出如意狀,希望經過這扇門的人們能夠富貴(牡丹)平(瓶)安如意。
鎮瀾宮地下室除了三座特別由木製漆身、玉身及金身的媽祖像外,尚有多幅繪製媽祖顯現神蹟的故事畫。媽祖肉身成神的民間故事大多耳熟能詳,媽祖本名林默娘,一日,家中織布時神遊,望見出海捕魚的父兄遭遇海難,默娘手抓父親嘴咬兄長衣袖,但因母親叫喚因神遊看似睡著的默娘,默娘為了應聲,便鬆了口而沒有救回兄長,這是神蹟初現。

2016年5月14日的今日同時是浴佛節,鎮瀾宮大殿旁有些許信眾排隊等待浴佛,舀起乾淨的水為佛像洗身。台灣民間信仰揉和儒釋道各派,鎮瀾宮中供奉媽祖等道教神明外還有觀音和佛祖,如此想來,舉辦浴佛儀式並不奇怪。藉由這個儀式信眾可以向佛祖表達感激並祈求淨心,是種連結天聽的方式。
接著我們來到李芳玉三房香舖,見習香的製作過程,連結天聽更常見的方式是燒香,點燃一支支的香,承載祭拜者的祈願,一思一縷的煙盤旋而上。

『「李」是這個制香家族的姓氏,「芳」是指燒香香氣的芬芳,「玉」則為販售的金紙,「三房」便是指家族排行第三的兒孫輩。』身為香舖第三代的李小姐(暱稱黑貓)向我們介紹著,在一旁展示手工製香的則是「黑貓」的弟弟「黑狗」。

香的原材料是竹子,取竹子具有彈性的優點及其蘊含虛心受教寓意的中空特性。先為竹子裁割適當尺寸, 並沾上做為黏著劑之楠木樹皮粉,浸水後便產生黏性以裹上調製好的香粉,並經上粉和甩粉反覆數次。這裡也是製香最關鍵的步驟,需避免香相黏,力求整柱香上粉均勻,最後染上握香處的紅色後,待艷陽的照射烘乾,即成為香舖販售的香。

手工製香並不容易,製香場地無法配備空調,而裝設風扇可能使香粉紛飛,並非每位製香人皆可適應。製香的速度受限於製香人的虎口大小,這是一把手能承接起的香數量。李小姐說:「手工製香和機器製香的差異在於精緻程度,師傅功力可自香粉滾的厚度及握香處的處理看出。」
「最重要在於製香原料。」香粉的好壞可以從身體反應及味道辨別而出。李芳玉三房香舖的香粉追求天然以中藥調製,不外加其他化學成分,即使如此,提倡少點香的環保訴求影響著傳統店舖。「目前我們還沒有考慮跳脫傳統製香的領域,開發像是香氛方面的產品。我們相信每支香都是對神明的敬意。」

香客的持續肯定使得香舖得以延續至今,幫忙秤香分裝是第三代傳人小時候的回憶,只是隨著老師傅的凋零,為免製香技藝失傳,「黑狗」投入了傳承行列,相信他們會繼續帶著虔誠的心製作一支支傳達燒香者祈願的香。
這裡是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及海線鐵路的主要站點,大甲,說不上交通不便,下次經過不妨多停留點時間,向媽祖娘娘說說自己的祈願,燃上一柱好香,帶著平和的心情前往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