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區寫手/武雙
如果把一趟旅行當作認識一個地方的過程,那散落的景點就是它的一張張名片,訴說著同一座城市不同的風情面貌,人文歷史、經濟發展、藝術文化或生活氣息…透過不同角度的呈現,在旅者心中形成對它的整體感知。
在北京的旅者,除了遊故宮,也會逛一逛南鑼鼓巷;
在上海的旅者,除了登東方明珠塔,還會走進新天地的弄堂;
在西安的旅者,除了觀兵馬俑,還會去回民街品嘗美味…
對我來說,人文和自然景觀給我的是新奇陌生感,攜帶著驚歎或一點崇敬,讓我對探訪的這片土地肅然起敬。可是每一趟旅途,除了這些,探訪典型的生活街區也不可或缺,一縷特色菜肴的香氣或是一句濃郁口音的方言,不再需要導遊的講解和文化知識儲備,而是透過眼耳鼻舌的感官觸覺,沒有距離感的嘗試他方的「人間煙火」。
蘇州,吳中的太湖明珠,婉轉的江南水鄉,一座具有很多張精緻名片的城市。園林的恬美詩情、虎丘的文化風韻、古鎮的安逸嫺靜、金雞湖的摩登氣息…每一面都讓人神往。而讓我真切體會到姑蘇精韻江南情的地方,是歷經了1100餘年風雨滄桑的七裡山塘街。
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接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山塘街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商品集散之地,「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的繁華市井,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裡也是最具江南典型街巷特徵的水巷,河水從中潺潺流過,山塘街緊傍河北側而立,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店鋪和住宅鱗次櫛比,多為前門沿街,後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可謂朱欄層樓,柳絮笙歌。隨意立足于一座石橋,橋下的河水如同流動的梭子,日夜在對著老房子當戶織,做著人間天堂裡最悠然的工作,織就著天光和雲影,給這座人文氣息濃郁古城披上一層光潤清幽的薄紗。
如果蘇州是一把風韻古琴,白天的山塘街就是它的一根鮮活弦絲,在日光的撥弄下,向每一位靠近它的人淺訴心事,無關吳越春秋的歷史大事記,僅是苔痕斜雨的氤氳霧氣和吳儂軟語的街坊日常。古宅上方緩緩升起的一縷炊煙、烏篷船槳的一陣劃水節奏、街邊店鋪商販的一句叫賣、老字型大小店裡一味滷味的香氣和人群的一片嘈雜聲,對踏入這裡的旅人來說,它們是人間的煙火氣,是山塘街不設防的溫柔,輕易的讓你抽離身後的蘇州,那個久負盛名的文化古城、經濟傲人的現代化城市,從最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品味出這座城獨有的味道。
如果蘇州是一位江南女子,夜晚的山塘街就是她的一件絲綢衣裙,在月色的擺動中,把粼粼波光和斑斕燈火印在飄搖的裙角,精緻醉人,麗而不媚,綻放著吳文化的美感。山塘街口的昆曲館,柔曼婉轉的牡丹亭唱了一折又一折,清遠道人的臨川一夢穿越至今,即是不是日日滿座又如何呢?北側的街邊,有熙攘的夜市和旅人,也有納涼閒聊的吳中人,收音機裡聽到了蘇州評彈的聲音。右側的街邊,酒吧隨著夜的深入一點點復活,路過的時候聽見吉他熟悉的旋律,不禁駐足聽完了整場。站在連接兩側街巷的橋上,左側是漸漸靜謐的石板巷,右側是開始升溫的酒吧街,一個厚重悠遠,一個輕快摩登,卻共存出一種奇妙的和諧美感,共同詮釋了那句口耳相傳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山塘七里舊繁華,園客家家盡種花。一種清香遠近聞,半塘橋外月初斜」。山塘給人的感覺,如一碗清露潤養過的釅茶,一杯純糧釀造的佳釀,一道古法炮製的滷味,沒有距離隔閡,無需另一個人的代入和解讀,卻正是這樣的人間煙火,最雋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