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80後/張景賀
因為工作關係,上個月飛了一趟英國中部,參加一場為期7天的產品開發專案會議。在出發前的幾個星期,已透過密緊的電話會議,與英國、德國及美國的三個主要 key man 已敲定了大致的產品方向。7天的會議,前6天把之前談方向談的更具體、更多的細節,並且把產出文件,排定接下來一整年的專案時間表與完整產品內容。
最後一天,是一個整天的會議,召集參與整個專案的開發人員,來自於英國、德國、美國、希臘、印度、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南非、中國、及台灣共 24 人。我在這專案中擔任專案經理的角色,對樣聯合國式的專案啟動會議 kick off meeting 充滿期待。
語言真的不是問題,如何溝通與整合更重要
很多台灣的朋友問我,聽得懂他們的英文嗎?其實,我大概只懂個三、四成吧!從小大到,看多了美式好萊塢電影,所以美式英文聽得懂的比例最高;對於英式英文,由於以前在 ITI 進修時,被要求早上六點起床聽BBC,所以還能應付得過來。但是,其中有來自蘇格蘭的工程師,他說的英文對我就非常吃力,我能聽得懂的不到五成。來自於非洲的工程師們說的英文基本上與英式英文雷同,所以也不是大問題。令我頭痛的是,來自於印度、巴基斯坦的工程師,講英文極快,口音奇特,他們講個十句,我有九句是用猜的吧。那我該如何與他們溝通呢?首先,討論的是工作上的事情,所以可以用關鍵字或技術名詞去猜他們要表達的意思。再來,每次他們說完時,我就會確認和我猜的是否一樣,我最常說:『Please correct me if I’m wrong that ……』。我的經驗是,當我用這句與他們作確認時,他們會放慢語速並用簡單的單字來作回應。
我們台灣總共有四個人一同前往,其中一位是負責技術評估。他非常工程導向,問問題非常的直接且帶有命令性,例如『為什麼你不這樣做?』、『這個項目,我認為你應該在幾天內就該完成。』在他與英國人的互動過程中,常常是聊沒幾句就劍拔弩張,這時身為專案經理的我,常常要跳出來緩和場面,或是喊個中場休息。然後換個問法,例如『關於這個項目你的計劃細節為何?』『關於開發程上,有沒有辦法再作提前的?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可以加速開發?』其實,這些英國人,都期待在工作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及尊重。你尊重他們,他們會以相同的態度回應你。
學會當Team player,團隊一起走的更遠
越大的專案,越需要團隊合作。經過 7 天的深度溝通,整個團隊更加融合。台灣與大陸善長硬件開發、英國團隊專精軟體、美國人則對市場應用提供深度見解。每一個人都深刻體會到這個專案要能成功,必需整個團隊合作才行。當然,這其中也有無法團隊合作的特殊份子。有一位來自奈及利亞的工程師,聽說出自於奈國當地的貴族天才學校,可以說是聰明絕頂,一個人可以負責開發最核心最難的部份。因為市場應用需求、及專案時程壓力,團隊經過多次討論後,他所負責的部份必需採用另一個較簡單的開發方式,但是他卻始終堅持自已想作的東西,索性就不參與團隊討論及也不理會團隊共識。團隊最後只好忍痛讓他獨立於專案之外,讓他作自已想作的東西。一個月過去後,團隊的進度如預期進行中,但是這位聰明絕頂的工程師,仍在原地打轉。可以預見的,他會漸漸的被團隊邊緣化,最後離開整個團隊,這多麼可惜啊。現在的跨國專案,越來越複雜,需要善用各團隊的強項達到加乘效益,再也沒有什麼一定非你不可,要單打獨鬥,真的好難!
理解多元文化背景,打開更廣的世界觀
除了語言之外,有許多對我來說非常新奇的事。例如,有一天開會到一半,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工程師突然消失了。英國同事看我們一臉困惑,立即幫我們解釋,他是一位回教徒,這是他的禱告時間,半個小時後就回來了。果不期然,半個小時後,這位工程師,靜悄悄的走回會議室,繼續討論。
為什麼英國這裡會有這麼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才呢?其實,除了美國、德國二位之外,都是算是英國人,只不過他們是來自各個國家的移民,有的是在英國出生的移民二代、有的是小時候跟著父母親移民到英國、更有的是成年後來英國工作定居下來的。這引起我對英國歷史的興趣,每天晚上開完會回到飯店,我就上網研究近代英國歷史的變遷從早期大英帝國在全球各地殖民擴張時期所移入的大英聯邦早期移民,以及二戰後英國本地勞動力不足,從印度、巴基斯坦大量引入的勞工。我所在的城市──Bradford(布拉福),過去是英國中部的紡織工業鎮,現在有四分一之的印巴回教移民工,市中心隨處可見清真寺。待在這英國這麼多天,卻吃了不少印度咖哩及沙威瑪呢!
這一趟的英國行,是我職涯的一個新里程碑:來自四大洲近 10 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才,所組成的一個聯合國式團隊。我期待接下一年的全新挑戰也滿心感恩能有機會能等為這個團隊的一員與頂尖人才共同合作。到英國出差期間,剛好中國發佈了『惠台31項政策』來吸引台灣人才,會中也引起來自台灣與中國的團隊成員的討論。不管惠不惠台,善於溝溝協調的英語能力、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跨組織的整合能力,是未來人力市場上最有優勢的賣點。
未來,我想信這世界將會有更多機會多元文化、團隊合作整合與發展機會。只是,你準備好了嗎?
兩岸 80 後 / 張景賀 Hank
1980年,台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與南韓、香港、新加坡名列亞洲四小龍;同一時間,中國大陸最始走向經濟發展,改革開放。
大陸與台灣,僅以一彎海峽相隔,1980年後出生的「八零后」,因為不同的起點、不同經濟成長速度,歷經30多年的發展,360度的大翻轉,一邊懷著大夢想,一邊尋求小確幸。
大夢想有著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小確幸有著真誠以對的人文情懷,孰好孰好,沒有標準答案。
兩岸的80後、甚至是90後的年輕人,左右著未來30年的發展。此專欄透過一個又一個80後的故事,提供另一個觀點來看未來兩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