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願景——公民社會中觀察者的重新出發

觀察者筆記 / William

開年,除了時間維度跨到 2019,其他的核心價值要怎麼跟著延伸過來,是我一直不斷思索的事情。於是藉著這次更替專欄名稱的機會,用寫作梳理內心的凌亂。

這些年,我花了很多時間摸索自我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過去的期許是:「藉由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涵養,進而能傳遞密度高且內容相對客觀的資訊,最後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讓世界變得更好。」在摸索的過程中因為持續寫作與閱讀的習慣,挖掘出自己擅長記錄事件並且做脈絡分類的能力,所以一直都以觀察者的身份自居。當然這中間還是有忍不住嘗試主導一些事情,像是大學社團時期的社長職位或是後來大合跳的活動總召,但這兩件都以失敗作收,也因此更能認清自己的特質適合或不適合什麼樣的工作。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的定位要符合前述的期待成效有不小的差距。近期常見的社會議題中,無論統獨、教育、勞權、環境保育 …… 等等面向,都不是我的專業領域,所以在議題初發酵的階段無法立即寫出條理分明的文章。單單處在觀察者的位置記錄,而非處在戰火的第一線上,深刻感受到發揮的影響力非常有限。然而在去年的一些契機中,觀察者的樣貌與定位在生活裡慢慢浮現出輪廓,我漸漸能看見這個角色的價值所在,並且隱約地察覺對自己的懷疑正逐日消散。

201901
G0V Summit 2018

2018 年 G0V 年會的開幕演說中,來自 MIT Media Lab 的 Prof. Ethan 提到一個概念:「Thin & Thick 都很重要。」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鼓舞。教授舉了婚姻平權與 #metoo 為例,雖然換上彩虹圖樣的大頭照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當社群有很大比例的人都藉此表態之後,那些不敢為自己發聲的人理解自己不再是過去刻板的少數,而是能被大眾所理解並接受的多數 (這裡的多數並非指族群上的實際佔比,而是泛指能夠理解並認同的多數),也因為能夠被認同,所以 #metoo 事件才有如此的雪球效應,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力。

「當很多的 Thin 堆疊在一起之後,自然能成為 Thick。」

面對自家社區的議題討論時,意外發現自己這幾年長期在 g0v 協作的黑客松蹲點而來的累積厚度。在蹲點的過程中,耳濡目染了許多公民協作裡應該抱持的健康心態,以及各類能幫助倡議或收斂多方意見的科技工具與流程。除此之外,也因為近期參與幾次設計思考工作坊,對於事情背後的核心價值、多方立場背後的真正需求能看得更加清晰。於是,像在社區議題的討論串中,我能不受影響地過濾掉情緒性字眼,彙整出大家具建設性的意見,分析各個意見背後的核心價值,並針對不同的需求提出可討論的建議。

拉遠角度來看,觀察者在整個事件的發酵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也許我並非身處事件的中心,但能藉由這幾年在社會議題的處理與觀察中學到的知識,讓事情得以更清晰的呈現,參與者也能因此更快速的收斂意向並做出決定。

除了事件之內,平日所訂閱的各項資訊頻道讓我在接收新的訊息時保持更高的警覺,去辨別內容的正確度、或是資訊背後是否有更多的意圖。觀察者在「傳遞可討論的正反兩方資訊」這件事上應該可以做得更多,第一時間不該是抱持「說服」對方,而是嘗試理解對方為何對某些政策反感;然後,不是用大量資訊去轟炸對方論點,而是要花更多的耐心與時間去慢慢討論這些事。

無論是小至社區大至社會,任何的政策頒布執行都會有群體受益,也會有群體權益受損。《不當行為》中 (中文版第四章, p55) 指出:「我們對損失比獲得更加敏感。」空泛地談改革獲得大眾高度肯定,但「改到我的利益我就跟你拼命」是非常常見的事。如果我們能好好傾聽彼此的需求並設置配套措施、花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說明宣傳其核心價值,讓雙方都理解是為了什麼公共利益在前進。儘管會比一般的政策宣導花上兩倍或更久的時間與精力,但這也許是觀察者能發揮的地方。

溫柔而堅定,這是自詡為觀察者的我接下來的目標;用寫作梳理我所得所見的觀察,是我對新的一年,甚至是往後的人生,覺得能稍加扛起的社會責任。接下來一年的駐站挑戰,來吧!

 

 

觀察者筆記 / William

不甘安分的工程師,因為跳舞、因為愛玩,認識許多各行各業的朋友。這些朋友讓生活充滿了各種趣味,希望藉由他們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各種可能,偶爾穿插一些社會觀察筆記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這邊走走,我們字裡行間相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