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臺灣、人文寶島、珍聚新竹

IMG_7686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閱讀心得

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樹圍徑粗至雙手合抱的巨木,是從一顆一顆小種子發芽長成的。林立城市的高樓大廈,是由一擔一擔土石累積而成的。縱橫千里的旅行,是由一步一步的腳印完成的。

出自於《道德經》第六十四章的這句話,老子提醒人們要觀察自然的規律,順應節氣的指導,建立堅定的目標,耐心地一點一滴去累積,去實踐目標,去圓滿夢想。

參加2019年的專書閱讀心得寫作,在瀏覽書單的時候,反覆尋找和生態相關的書籍,遍尋不著的時候,《億萬年尺度的臺灣》這本書的副標題──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地質」二字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想起老子在《道德經》裡,以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的功夫,來展現積極踏實的人生態度。我常常低頭看著腳踩著的土地,永遠沈默地,無時無刻地,撐起自然和開發,蘊育生命的誕生與死亡,包容環境的髒亂與污染,承載著世間萬物的一切,那樣的無聲無息,總讓我無地自容,令我難過,無奈。

我喜歡看書,對我來說,閱讀是生活自在的養分。我喜歡走路,對我來說,獨行是尋找人與自然連結的愉悅。我喜歡在新竹峨眉的步道群定觀,如果把六寮比喻為一本書,水簾橋步道就會是這本書的目錄,而砂岩與頁岩交織出的層理,講的就是雪山山系邊緣的地質內頁。潺潺貫穿其中的石子溪和大坪溪,以及無以計數的山林溪流,就像一隻隻柔而不弱的毛筆,順應著天地節氣,以不同的流暢,不停書寫出多采多姿的壺穴、深淺大小不一的岩洞,翻轉出亙古的海底化石,紀錄著生活於斯的人文歷史,過去的,現在的,當然還有未來的。六寮這本書有我熟悉的風土民情,而臺灣這本書,是我一直想學習的知識!於是,就決定是這本書了。

IMG_7560

地質臺灣

雖然我們隨時隨地踩著土地,但地質的知識,對很多人而言,是貧乏的。學校的地球科學有教,但從知識面去傳授,沒有實際的觀察,缺少現場的聆聽和觸摸,能記住的人,又有多少?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土地,你在那裡?如果土地全部遭受污染,人又會在那裡?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小小的臺灣島,就有9個地質公園,雖然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的行列,但因為有很多人的努力奉獻,臺灣的地質公園,在各地開創出獨特的生命故事。

導論由陳文山老師的文章來分享臺灣地質簡史。藉由板塊運動來闡述一個長達一億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故事裡,我知道離島的澎湖和馬祖群島,有著比臺灣島還要古老的身世,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我學習板塊之間的推擠、碰撞和隱沒,還有海底火山的噴發,造成岩石的沈積、火成與變質。五千多萬年前南澳運動,古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合力造就出古臺灣島。此後臺灣斷斷續續,起起伏伏於海洋,直到五百多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臺灣島的樣子才大致確定。直到現在,菲律賓板塊依舊向西北推擠歐亞大陸板塊,激烈變化的蓬萊運動,依舊進行著,臺灣因此成為板塊運動頻繁的地質天堂。本來人類在地層變動中,渺小地微不足道,如今卻很幸運地,我們因為臺灣,可以在有生之年,觀察岩石的紋理變化,認識地質與人文的發展歷程。

IMG_7454

本書以臺灣及離島,共9個地質公園為主架構,最棒的部分是,主筆作者群為不具有專業地質背景的文字工作者,每一篇國家公園的書寫,可略分為三大部分,首先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從自然感受出發,結合詩詞寫意,讚嘆臺灣地質的特殊性。第二部分,作者袪除艱澀難懂的地質學專有名詞,以大量的圖表來邀請讀者,從認識地質的結構、原理和發展來入門,瞭解地質形成的珍貴。最後,在震懾天地造物美好的同時,作者以實際融入在地生活的訪談,紀錄當地人文美景,期許讀者思考人與地質之間的關係。延伸擴大來看,作者群試圖凝聚臺灣人民,一起來關懷腳下的土地,尋找共生共榮的生存之道。

IMG_7601

臺灣的 9個地質公園,各具特色,分別條列如下:

  1. 利吉惡地地質公園
    (1)利吉混同層:以灰色的泥岩為主。夾雜許多外來岩塊,包含大陸邊緣沈積的砂岩,以及海洋地殼蛇綠岩系的岩石。象徵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所留下來的證據。
    (2)範圍從花蓮縣玉里鎮附近的樂合里起,往南間斷出露,一直到臺東縣卑南鄉臺東大橋附近為止,為一狹長的帶狀地質。
    (3)因泥岩滲水不容易,雨水在地表會沖刷出「逕流」,形成細小的淺溝,稱之為「雨溝」。逕流夾雜著岩石的碎屑,侵蝕力變強,使得雨溝擴大,變成深溝,稱為「雨蝕溝」。
  2. 東部海岸小野柳地質公園
    (1)富岡砂岩與利吉混同層中的砂岩段:富岡砂岩為淺黃色的厚層砂岩,夾雜薄薄的深灰色泥岩。
    (2)範圍從富岡到加路蘭沿海。
    (3)倒置地層:在板塊運動劇烈的過程中,富岡砂岩翻轉了180度,為本區最特殊的地質現象。
    (4)精采的沈積同期變形構造:荷重鑄型(脫水構造和火焰構造)、旋捲構造和崩移構造。
    IMG_7484
  3. 野柳地質公園
    (1)大寮層砂岩:2,200萬年前在東海大陸棚所堆積形成,在蓬萊造山運動被抬升。
    (2)岩層傾斜,變形,且富皺摺紋理,並有許多淺海生物的化石。
    (3)女王頭、豆腐岩、燭臺石、仙女鞋……為大家熟悉的野柳地景。
  4. 鼻頭龍洞地質公園
    (1)鼻頭角桂竹林層:共有二段,一為二鬮(音ㄐㄧㄡ)段,泥質砂岩和頁岩的混合層,可見其交錯層理與結核沈積構造。次為大埔段,灰白色厚層砂岩組成,可見海膽和螃蟹的化石。
    (2)龍洞砂岩:泥質砂岩、石英岩與礫岩。富含石英,堅硬似鋼,且節理發達,成為遊客與攀岩者的朝聖之地。
    (3)豐富的海蝕地形: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凹地、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
    IMG_7481
  5. 草嶺地質公園
    (1)桂竹林層、錦水頁岩及卓蘭層:泥質砂岩、泥岩、砂岩及頁岩組成。
    (2)因為溪流、地形與順向坡的因素,加上地質以土砂岩為主,形成地質不穩的帶狀地層。容易山崩,形成堰塞湖、萬年峽谷與飛山。
  6. 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
    (1)木柵層、古亭坑層和崎頂層:土壤為岩層沙層、石灰岩和砂岩。
    (2)雨水刻蝕惡地,形成著名的月世界、潛水洞、土指、天然拱橋。本區的蝕溝比利吉惡地更深。
    (3)燕巢泥火山的氣泡不停在釋放泥漿與壓力,形成錐、盾、盆、地、洞…..等等豐富的噴泥漿地景。
    (4)烏山頂自然保留區有全臺最高的泥火山,是典型的噴泥錐地景。
    IMG_7453
  7.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
    (1)沖積層:砂岩、泥岩構成頭嵙山層及紅土台地。低地則由沖積土、鹽土、擬盤層土及砂性土組成。
    (2)因堆積作用產生沙洲、潟湖、湖口濕地等地形。
    (3)臺南將軍區北門鹽場的扇形鹽田,是臺灣最大最美的鹽田景觀。
  8.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
    (1)澎湖群島是由大規模裂隙噴發的洪流式玄武岩,所組成的火山島。
    (2)全島地景豐富,古老玄武岩,節理發達。有火山口、蓮花座、大石鼻熔岩穹丘、火山噴發的岩脈……到處皆可觀察的天然地質教室。
    IMG_7434
  9. 馬祖地質公園
    (1)花崗岩類為主。部分地區有岩脈侵入,形成黑白相間的的斑馬岩。而閃長岩有垂直雄偉的柱狀節理。海岸線有豐富的海蝕地形景觀。
    (2)片麻理構造:花崗岩受力而劇烈變形,使得礦物顆粒拉長,結構被壓縮成片,紋路交織如麻,故名。

目前為止,一共九個地質公園。自億萬年前起,因板塊和火山運動誕生,因風和水的作用而變動。至今,板塊和火山,繼續擠壓;風和水,不停風化。地質的變化,永無止息。只是,人的一生,實在太短,難以察覺,也難以感受,更難以知恩。

IMG_7471

人文寶島

「三才者,天地人。」哴哴上口的«三字經»裡,涵養著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對自然萬物和諧共處的友善。自古以來,人,仰俯於天地之間,即使崇高如皇帝,仍不敢超越上天,而稱為天子。三才之道,是古人偉大的智慧,傳承著生命來自於土地蘊孕的啟示,生存來自於上天指導的領悟。身為人,抬望天空,腳踩大地,生活其中,何其有幸!

IMG_7423

在這本書裡,除了特殊且亙古的地質故事之外,也紀錄了一個又一個特別的社區傳奇。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居住在地質公園裡討生活,實在不容易!對於開疆拓土的前人,很是尊敬。對於維持基業的居民,很是佩服。在這片獨一無二的寶島土地上,我聽見一篇篇生命堅韌的詩歌,努力傳唱著。也看到社區一步步邁向未來,腳步或許艱辛,不論是前進,或者後退,至少老天看顧著,至少土地支撐著,至少手牽手,一起走過。

  • 從「做中學」開始,凝聚居民共識。

社區的發展,仰賴居民的同心協力。只要人在,信念一致,組織分工,即使邊學邊做,居民也能團結合作,將社區帶往共同的目標。從認識社區內的土地開始,土壤的種類和屬性,孕育的植物和動物,人口的分布和專長。帶領者必須清點社區內有形與無形的資產,組織人與產業,並和所有人討論出社區未來發展的方向。

從野柳和小野柳正名或改名的討論,可以看見地質公園與社區,因為缺乏聯繫,失去在地居民的參與,也可能造成當地產業的流失。野柳因觀光興起,漁村衰退,現又面臨旅遊品質失衡的轉型問題,須建立有效溝通,方能攜手走出新的社區營造。

澎湖菜園社區的漁業品牌,希望推動地方的水產資源,結合在地居民。青螺社區被列為國家濕地,是重要的漁業資源復育區,縣府與社區居民,經過長達五年的共識凝聚及教育,才能真正推動生態保育工作。被文建會選定為文化聚落保存區的二崁,則要討論如何面對大量觀光人潮的因應之道。澎湖群島有著古老的地質美學,蔚藍的海灣,世界罕見的文石,璀璨的海洋資源,綿長的歷史,特殊的信仰文化。不論未來的走向定位是什麼,都有很大的優勢和彈性,前提是澎湖人一定要守得住菊島這塊瑰寶。

戰地記憶迴盪的迷彩馬祖,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有著和臺灣島懸殊差異的生活,軍事坑道和離島的管理,漁業和觀光的拉扯,生態與開發的角力,還有博奕議題,都是馬祖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共識的凝聚不易,但不能不重視,才能在社區發展的歷程裡,找到與自然共榮的平衡,守護彌足珍貴的海洋棲地。

IMG_7420

  • 從「三餐」開始,認識土地的價值。

民以食為天,餐桌上的佳餚來自於腳踏的土地。探索飲食文化與自然的連結,確認食物和生態的關聯性,順應節氣的指導,投入心力栽種與加工,自給自足或行銷推廣。先找到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空間,進而發掘土地的價值,發現社區生存的價值。

位於利吉惡地的富源,從早期稻米、西瓜、柳橙、香蕉、釋迦、香茅、糖業、養羊到現在名聲響亮的「惡地芭樂」,農夫尋找適宜惡地的作物,過程當中也因為加深瞭解,而能漸漸對惡地改觀。如今,在社區居民心中,惡地這個名稱,代表的其實是寶地,是社區水果品質保證的商標。

馳名的草嶺苦茶油,加上草嶺十景的召喚,身為阿里山縱走的中繼站,草嶺因豐富峽谷、瀑布、奇岩、化石等地景,而成觀光寶地。

IMG_7564

  • 從「舊地名」開始,紀錄人文歷史足跡。

舊地名本身,就是一個在地的故事。記載著老祖先拓墾的篳路藍縷,人們觀察大自然的讚嘆,對抗大自然的險峻,以及人與人面對領土的衝突,都能藉由地名回過頭去尋根究源,地名代表在地故事的開場,標示地名,等同於融入生活,不論是在地人或外來客,每看一回,每走一趟,每分享一次,都能加深與地方的熟悉感。而社區在追溯回憶的過程裡,不斷累積文史影像資料,同時也將依循著前人的步伐,凝聚了面對未來挑戰的勇氣。例如:花蓮舊稱「洄瀾」;富源的古名「火炭窯」;燕巢的舊名「援剿」……地如其名,每一個地方都因為,與在地的生態或歷史產生連結,而被命名,只要認真盤點,就能拼湊出地方的故事,進而紀錄在地的文化,傳承給子子孫孫。

IMG_7403

  • 從「教育」開始,創造人與自然共融的生活模式。

節氣指導著生活,透過四季的輪替,人們的日常有了秩序。學習物候的觀察,人類的繁衍有了傳承,這古老的智慧至今依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就像蓬萊造山運動,也是無時無刻進行著。所以,透過書寫,彙整自古以來的紀錄,然後加入持續觀察環境裡的變與不變,思考可能的發展,並帶領大家親近自然,向天地萬物學習,分享傳播給周遭的人,落實環境教育。

惡地雞農林龍清,因為觀察鳳頭蒼鷹的生態,成為追鳥的攝影家,珍貴的紀錄,也讓他成為行動公民科學家,落實友善大地的生態旅遊,帶領遊客深度探索地質公園。

IMG_7578

鼻頭國小的對外淨灘,以及海上運動會,和美國小創新的浮潛和獨木舟課程,都是向下紮根的海洋教育。結合親海活動,讓孩子從小學習沿海生態,懂得與海和諧互動,未來自然而然能夠帶領群眾,認識並尊重大海。

草嶺國小的生態教學,廣度之豐富,物種踏查、食農教育、樹冠層觀察和溪流調查,廣納全方位的紮實學習,先讓環境教育充分落實在下一代,未來每個人都是社區裡最優質的人力資產。

IMG_7402

珍聚新竹

「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為之工作,為之戰鬥,為之犧牲的東西,因為它是唯一永恆的東西。」憶起名著《飄》的文字,跟著郝思嘉活一回,就能理解,只要土地在,就有希望!

看完«億萬年尺度的臺灣»這本書,深刻地感受到土地無所不在的支撐,差別只在於人類在土地上覆蓋了什麼?來到新竹大隘地區,我看見南埔的農人腳踩泥土,插入秧苗,在節氣的指導下收成,學習友善與知足,才能享有果腹的糧食。我聽聞石硬子種樹的人,登高望遠,種下樹苗,在先驅植物的開疆闢土之後,成就巨大良木的蔥鬱森林,學習感恩,才能享有純淨的呼吸。我聽見流浪到北埔的旅人,腳踏著聚落大埕入口的鬆動石板,向慈天宮通報借住一宿的響音,學習敬天畏地,才能平安喜樂。漫步水簾橋,工人和商人,把木棧道施作的廢材,遺落在步道深處,學會任意棄置,工作就能簡單輕鬆,反正入口封鎖,沒有人知道,反正招標發包,驗收會過就好。悠遊藤坪,管理單位把完好的水泥步道,全部拆掉,再重新舖上新的水泥。擋到路的藤蔓,不論年份,全部砍斷。而沒擋路的植物,不分種類,全部剷除。粗壯的血藤,腰斬!嬌嫩的寶島羊耳蒜,奇特的百部,可愛的苞花蔓,還有很多來不及認識的物種,全部消失!

峨眉六寮的砂岩,五千萬年前開始在海底沈積生成,五百萬年前被蓬萊造山運動抬升,因為位於雪山山脈的邊緣,這裡的砂岩十分堅硬,蘊含海洋化石,部分區域還混合了頁岩的層理。又因為板塊的運動持續進行,加上石子溪的潺潺流水,這裡的地質發展出水曲流的侵蝕作用,形成特殊的岩洞、壺穴和一線天地景。這是我所知道關於新竹的地質故事。當基隆河完美的壺穴群,部份區段遭到水泥填平,還謊稱是生態工法,我開始擔心石子溪這裡的壺穴,溪澗鳥的繁衍,該往那兒去?當短短一小段的石跳子,不再經年累月有水流過,我開始擔心有一天石跳子會不見,連同先人傳承的處世之道,一同被水泥覆蓋。當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美麗的植物,我開始擔心它被窺視覬覦,害怕被盜採濫伐。這些,是我所關心的六寮。

IMG_7400

芎林有個荒野基金會,深耕著兒童的生態教育。新竹的荒野保護協會,將六寮設定為大坪組定點,定期觀察棲地,舉辦活動帶領民眾,走步道聽故事,親近自然。北埔油點草農場,以豐富的生態,帶領小孩向山林溪流學習。大坪國小的蝴蝶特色課程,培訓小小解說員。南外社區精采的蝴蝶生態,結合田園風光,帶動輕旅行。蜿蜒丘陵的竹東圳,一號隧道也列為歷史建築。清澈的南埔水圳,引導著在地社區實現夢田。友善土地的麻布山林,努力守護著豐富的生態圈。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在地人,都在為腳下的土地,認真過活。這些,是我所知道關於新竹的在地故事。

在人類的社會裡,有許多人為的公害污染。包含空氣、噪音、垃圾……等等。其中,土壤的污染最是可怕,因為無聲無息,因為影響層面最大。瑞秋.卡森早在1962年以《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就提出除草劑和化學藥劑濫用的問題,終將導致人類自食惡果。除草劑和農藥一灑,田裡的事,就變簡單了。蟲死了,蛙掛了,只能吃屍體的鳥,身體裡驗出農藥。雨一下,藥劑跟著雨水,滲入泥土裡,跟著地下水,流到每個角落。人呢?到市場買魚買菜,也買回化學藥劑。這是我所知道,關於大部的人,是這樣在對待土地。而政府,卻莫名其妙地一再放寬,農藥噴灑量的上限。政治的事,我不懂。田裡的事,我外行。但我知道石虎只剩300隻,政府卻把錢拿去蓋石虎不會待的公園。白海豚只剩70隻,有人卻說牠們自己會轉彎。而世界罕見的國際奇景大潭藻礁,已經年邁7,500歲,卻要忍受人為污染和開發。

臺灣的地質,精采!寶島的人文,可貴!新竹的故事,豐富!當沈默的大地,無怨無悔地,支持著人類的活動,能不能多一些傾聽?多一些友善?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作者:林書帆、諶淑婷、陳泳翰、邱彥瑜、莊瑞琳、王梵、雷翔宇

出版:衛城出版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64299442_342224456452607_2344969014523985920_n

書寫,自然,而然/許文卉

穿越山林與人間,觀察生態與群眾,凝聽松風與脈動,嗅聞芬芳與氣息,品嚐鮮嫩與悲喜,觸摸綠動與冷暖。書寫對話,自然而然。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