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的端午節都怎麼過?網路上的解答一大堆,節錄其中一篇相關的描述寫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陽,或稱「重午」、「重五」。五月初客家人還稱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節慶,五月初,人們就抽空上山採摘包粽子的竹葉,採集葛藤、菖蒲、艾葉等晾乾備用。客家人除了包粽子、熬粽子外,還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同時還請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廟燒香,備牲禮祭祖,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
粽子,有的地方稱「角黍」、「裹粽」。端午吃粽子是我國民間長久盛行的習俗。早在《續齊諧記》里就有如此記載:「屈原5月5日投汩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相傳在漢朝,汩羅江何俊在江邊行走,忽見屈原迎面而來,面黃肌瘦,愁眉苦臉,何俊問:「三閭大夫,您怎麼變成了這個模樣?」屈原說:「你們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飯和菜餚都給蛟龍吃了,我無法吃到,所以餓成這個樣子。請你告訴人們,以後飯菜可用蘆竹葉包裹,用五色線捆緊,蛟龍就不敢吃了。」後來,人們據此做成了粽子。
五色絲中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合道家五行陰陽之說,所以蛟龍懼怕五色絲。這種五色驅邪做法,完全出於滿足信仰上的需要,沒有科學根據。現在五色絲線扎粽子的習俗已經消失,為了方便客家人改用棕絲或棉線扎粽子。
如今,客家人做的粽子花樣百出五花八門,讓人大飽眼福和口福。品種上有裹肉的葷粽,有不裹任何東西的涼粽,有用八寶飯包的八寶粽,還有用花生米、瓜子仁、芝麻、核仁包的五仁粽等。形狀有三角錐形、四角枕頭形、斧頭形、尖角形等。
我是一位道地的客家人,父親來自於新竹縣寶山鄉,母親來自苗栗縣,我們家講「四縣話」,跟知名主持人胡瓜先生講的那種方言一模一樣。從小對端午節的印象,除了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艾草驅邪,及學校老師教授做香包之外,最難忘的就是粽子的香味了。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前夕,母親便會上菜市場張羅拜拜及包粽子的食材。我們家很麻煩,一家六口人,喜愛的粽子口味有三種,分別是包裹著蝦米、肥肉、菜圃及豆乾……等等的糯米粽,不裹任何東西,只沾砂糖的涼粽,以及我最愛吃的客家粿粽。母親為了滿足大家的喜好,每一種口味都會包一點。身為長女的我,免不了被母親使喚到廚房幫忙,從清洗粽葉、熱炒餡料、包粽子到蒸粽子,每一道程序都有我的「手跡」,算是有幫到(倒)忙。我只是做些雜事,略懂皮毛,追求完美的母親仍包辦大部分繁雜的事項。
悶熱的五月,加上爐子發出熱熱的蒸氣,在廚房工作一點都不輕鬆。斗大的汗水從母親的太陽穴一滴一滴的流下來,汗水濕了她的衣衫,仍不見她停歇片刻,客家女人的「硬頸」精神在她的身上彰顯無疑。我的房間在二樓,午夜時分,總聽見母親在廚房忙進忙出的聲響,同一時間,陣陣的粽子香氣噗鼻而來。為了天亮的拜拜,母親總是忙到三更半夜才能入睡,而我也總是期待著可以儘早品嚐到美味的粽子,常常在睡夢中流著口水直到天亮。

天亮後起床,母親強忍著濃濃的睡意,依然張羅著一家人的早餐。餐桌上當然少不了我們家的各式粽子,管它腸胃消不消化,四個兄弟姐妹抓了粽子就吃,飢腸轆轆的、心滿意足的品嚐粽子的美味,母親堆滿了笑意,慈愛的看著我們,覺得她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然後,跟大部份的家庭一樣,那幾天的三餐一定都會出現粽子,讓大伙膩的逃之夭夭,直等到隔年才會再度期待端午節的來臨。
再過二個星期就是端午節了,莫名的鄉愁如浪潮般撲捲而來。母親仍在,娘家也很近,談什麼鄉愁。沒錯,我有鄉愁,因為母親老了,行動不便,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已不再包粽子。這幾年,每到端午節,我都是靠別人「接濟」,或在外頭買少少的粽子解饞,吃過的粽子不下十餘種,沒有一種滋味如母親包的那麼好吃。母親的粽子充滿了滿滿的餡料及滿滿的愛,一直到現在,我也為人母親,那滋味仍久久無法忘懷。今年的端午節,我要趁著母親記憶猶在,好好的跟她老人家請益,希望能傳承她的好手藝,讓滋味能代代相傳,終止粽子的鄉愁。
第四屆圓夢寫手/古鴻君